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3.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二课说:"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同版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也说:"商鞅下令‘为田开阡  相似文献   

4.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改革,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国富兵强之路,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从秦国开始确立的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此延伸、扩展,实现了中国古代划时代的大变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经济政治状况及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  相似文献   

6.
方平 《考试周刊》2013,(2):138-139
<正>【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师解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变"字,突出几个变化:生产中的变化——生产工具、生产设施、生产方法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化,让学生对"大变革"时代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的政治改革。 2.战国时期,经过各国变法,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商鞍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培养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兆铭  陈颖 《课外阅读》2010,(10):140-14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尤其到了战国时代,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都进行了以增强国力,强大军力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商鞅变法正是众多改革中措施最全面、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片断的设计,即由变法内容得出客观评价的一个小设计。  相似文献   

9.
<正>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傳商君"一事则鲜  相似文献   

10.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11.
<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  相似文献   

12.
<正>从战国时期兴起一直延续到清末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图强。“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思想主张,最早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且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基本经济政策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13.
本节教材由两个子目组成。我体会“农业的发展”是教材重点,而发展的原因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内容,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兴修,治铁技术的发展及封建城市的兴起等,也必须向学生重点讲清,使他们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一、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史实 (1)春秋时期:①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等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②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由国有制转向私有化。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秦国商鞅变法。这些变法都是发展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15.
刚刚完成初三教学任务回到初一,需要重新适应低年级的教学环境和要求。马上就要讲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想着那些刚从小学升上来才一个多月的孩子们,想起他们稚嫩的脸容、纯朴的眼神、天真的想法,我不禁问:他们懂得什么叫阶级吗?他们明白什么叫变革吗?怎么上课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16.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傅商君"一事则鲜有人关注②.本文拟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补充管见.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第三编第一、第二章讲述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前二○六年共约二百七十年历史。它包括战国、秦二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始到确立、巩固发展的初期。这一段的历史概念,课本主要通过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大泽乡起义等重  相似文献   

18.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称“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但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中.教材称“全国设31县”。两个地方的表述明显矛盾。据记载,商鞅新法把泰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因此,教材表述时应明确、全面一些,以免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20.
1.下列古代农具中,动力和功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二者产生的相同社会影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