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2.
吴俊 《文教资料》2014,(21):91-92
"学知识"和"学做人"是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核心目标。落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要落实"学做人",然后要落实"学知识",两者都落实到位,才是完全育人。育人既是根本任务,又是第一任务。而"学做人"是高等教育"第一任务"中的"第一任务",这也是它的本质所在。高等教育的"学做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塑造人的人格和灵魂。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学做人"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务"学做人"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和增强本领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文明、自觉进步的重要体现。党历来重视学习、号召学习。大学更要坚守一个"学"字,摒弃"官本位",奉行"学本位",以学术为本,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有所为。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被当做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追求专业化的高深学问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专业化的过程中,"培养人才"的目标掩盖了"培养人"的目的,"做事"的教育替代了"做人"的教育;关乎受教育者如何成人的道德教育被放逐在大学以外;本应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大学却受到社会道德状况的左右,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走出这一困境,需要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精神,从而为大学道德教育的弊端找到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每年夏秋之际,数以百万的莘莘学子如约走进大学。何谓大学?大学(英文university)作为"行会"(拉丁文universitas),即传授知识技艺的联合体。大学是迥异于音训、训诂等工具性"小学"的"大人之学",即让人格变得博大且崇高的学问,是学生"精神成人"的"精神城堡";而大学校园不仅是放牧青春爱意的田园、完成求知授业的课堂,更是让学生品行臻于"博雅"、养"浩然之气"的祭坛。因而,耶鲁大学原校长Giamatti说:"大学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心脏。  相似文献   

6.
古语云穷先生,苦学生,说的是为人师者要安贫乐道,求学问者要有吃苦的准备。这话固然没错儿,我们背井离乡读大学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学知识长学问,而不是冲着悠哉游哉的惬意生活享受而来。可是话说回来,如果大学四年间生活始终摇摇晃晃,恐怕也难以气定神闲地学知识长学问吧?而且,学习和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俩好搁一好。幸好,中国还真有不少既能让你发奋读  相似文献   

7.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行政化、学术化、市场化都是大学发展的历史传统。"官方知识"和"科层制"形成"知识"、"权力"两股巨大力量,通过"惯习"、"规训"和"信号"的作用,重塑现代人的"主体性",使得人们不仅成为大学行政化的受害者,也成为大学行政化忠实的接受者和复演者。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至今,关于如何办好中国的开放大学的探究可以归结为两大课题,即围绕一个理论研究的主题——中国的开放大学究竟应该"姓"什么,以及针对一个实践探索的难题——办好中国的开放大学究竟应该"做"什么。文章认为:办好开放大学,电大以及电大的奥鹏,肩负"姓"什么和"做"什么两大课题研究和探索的重任,要在开放大学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摸着石子过河",完成与开放大学的接轨、转轨和并轨;要在办好开放大学的进程中,转型当好开放大学建设的旗手。  相似文献   

10.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学习的要求。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他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当然也要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什么,而且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11.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知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励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人们对"大学教育仍然应当以传授各学科的‘高深学问'为主"这一点,看法上产生了很多分歧,实践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一些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本文着重讨论了五个问题:何谓"高深学问":大学大众化教育与"高深学问"的关系:"高深学问"的传授与应用的关系;大学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如何按大学的规范来建设课程和修订课程教学的内容.由此笔者就大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念或根本。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理念或根本——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或担负重大责任的人,首先要明白正确的人格行为的基本标准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然后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工作,为社会服务并努力达到很高的境界。其基本意思就是要求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即要懂得如何做人和治理国家。这是我国传统的大学理念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本人2005年开始着手"激活——发现——引领"校本课题研究(2011年3月成为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向语文素养的提高",其核心是培育及养护学生的灵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因为真正的教育,不应当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要作为情感丰富,生命充盈的存在者,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更要会思考,有智慧,有灵性,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念或根本。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理念或根本——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或担负重大责任的人,首先要明白正确的人格行为的基本标准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然后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工作,为社会服务并努力达到很高的境界。其基本意思就是要求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即要懂得如何做人和治理国家。这是我国传统的大学理念的灵魂。[1]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就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18.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最初的职能是"教学",即综合性地传授"高深学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1809年,洪堡筹建了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作为基本办学方针之一,此理念很快演变成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理念。除此之外,高等教育也由此派生出"科学研究"这一新的职能。1862年,美国颁布了"种子"法案——《莫里尔法》,该法案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出台促进了美国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进程。由此,高等教育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了教学、科研、服务3大基本职能,这3大职能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产生时代的新需求,有着新的时代产物,大学亦不例外。从说理的角度,阐述大学在新时代中隐含的职能——创新,并且阐述了与大学其他职能的区别,以及大学创新职能的表现,希望高校决策与管理者能够注意到大学在新的时期表现出来的隐含的职能,并影响着大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楷清 《考试周刊》2011,(41):215-216
我工作二十多年了,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就是干了一件事,即"帮助学生成功"。在帮助不同的学生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体会快乐,我讲的标题是——每个人都能考取大学。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不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但如果你领会了我讲的一些理念并加以密切配合的话,我想考取大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不管我所讲的观点如何,但目的是希望能帮助你打开"心结",从而成为一个快乐学习,充满阳光与自信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