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获得的知识就地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总要先能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这就可以不断地长知识。不懂就问.才会有长进。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勤学好问.学离不开问。要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应该多问。好问,可以变成知识富翁:不好问。可要落为知识的赤贫者。爱问看起来好像不懂的地方很多,其实是有学问的人:不提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口下留情” [案例] 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境: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然后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教师又问:“谁还有不懂的地方,请说出来。”  相似文献   

3.
父母和老师时常叮嘱我们“不懂就问”,可见他们已经把“不懂就问”看成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如果对“不懂就问”理解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区:一遇到不懂,第一个的反映就是问而不是思考,问完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思考这一步就自然而然的给免了。 往往在同学间会出现这一幕:同学一接到题,连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认为自己不懂,于是就打着“不懂就问”的旗号去“请教”人,还没等别人解说完,就又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原来这么简单。”学问,学问,学习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我们应该用“一不懂即思,思而不懂后问”…  相似文献   

4.
如果     
作者从小时候问老师“‘如果’是什么果子,好吃吗?”起笔,新颖生动。接着写用“如果”造句,既顺承话题,又拓展话题。最后用名人和英雄的事迹论证“生命不相信如果”与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比,既升华了主题,义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结尾既抒情,又回扣标题,较好地回答了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聊天室     
引导孩子 善于向同学学习 山东·凌见丽有一位初三的学生,下决心将自己的他问爸爸应该怎么做。:“现在班里有5名同学比你学习好,。”这个学生:“我知道他们哪些方面比我强。”爸爸“第5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非常爱好学习,学习很主动,很刻课堂上勇于举手发言,自己弄不懂的问。”爸爸又问4名同学和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说对知识不死记能举一反三。”爸爸又问:“第3名同他说:“他非常也很有毅力,对疑难问题从不放直到钻研明白,弄懂弄通为止。还有,还喜欢看课外读。”接着爸爸又问:“第2名、第1名…  相似文献   

6.
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生活中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特别多.在学校里不好意思问老师,只好回家问父母。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太阳为会么是红色的”、“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不生孩子”……有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并且有的问题离奇古怪,连父母也想不到,更无从回答,往往被问住了。有的父母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信口开河,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课中联系现实是加强历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当教育部发出加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的同时,“历史教学”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我们愿根据自己教学上的体会谈一谈我们的看法。历史课中联系现实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凯洛夫最近答我国”教师报”记者问中说:“政治思想教育首先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点必须加以肯定。这就是要求教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材,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来解释各种现象,通过教材的  相似文献   

8.
位置     
人们似乎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做父母的总爱问自己的孩子:“爸爸和妈妈谁好?”少年时的我们总爱问朋友:“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年轻的恋人总爱问对方:“我是你最爱的人吗?”学生的心中总是注意着谁是老师最得意的门生。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个早自修,一位学生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室。临走时还不忘嘱咐:“上课要认真听,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孩子点点头,家长冲我点头一笑,满意地走了。“不懂就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学习有上进心的代名词,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气魄。然而,有些时候,不懂就问在某些孩子的身上却演绎着另外一番情景:一次一年级数学考试,没过几分钟,一个学生便向我走来:“金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啊?我不懂。”我一看,是让学生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号。我说:“你先看看题目,然后告诉我,你认为该怎么做?”他看了一下,迟疑地说:“是不是……啊?”我点…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本刊1993年第1期发表了刘宗棠教授的文章《论“承认”》后,引起了相当热烈的讨论,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本刊曾陆续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刘宗棠教授经过进一步研究,写出了前文的续篇《再论“承认”》。我们热忱欢迎学术界同仁对此续篇提出的观点及其它问题展开争鸣。李默的《论证的本质》一文,从考察人类证据史和司法审判的历史入手,结合对现代数学和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定义。李文与刘文在内容上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过【一并发表。一、应该面对现实认真研究“论证”问题1.l逻辑学与论…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倡导课堂上的问题应是贯穿教学的主线,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问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完成从“不问”到“想问”,从“想问”到“敢问”,从“敢问”到“爱问”,从“爱问”到“会问”。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请问芳龄     
凤歌 《留学生》2011,(5):50-50
一个初到韩国的女孩向我抱怨:她第一天去上课.课堂上自我介绍后,一个韩国女孩突然问,是否介意告诉她年龄。她愣了五秒,然后小声地说“我……介意”。两天后,又来了一个韩国男生,大家比较熟悉后.他也开始问她年龄,她再次表示了惊诧和不解。谁知,一周之后,坐在隔壁一个韩国女孩又开始问她年龄了,她快撑不住了;韩国人怎么这么爱问别人的年龄?  相似文献   

13.
位置     
人们似乎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第一?第二?或许他的心中根本没有我的位置? 于是,爸妈总爱问年幼的孩子:“爸爸和妈妈谁最好?”少年时代的我们总爱问朋友:“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我们问,因为我们没有把握;我们问,因为我们想通过别人的回答来肯定自已;我  相似文献   

14.
人总会问“为什么?”,因为人有思想.学生常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好奇.老师爱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反思.上数学课了。学生为什么还在看其他书?考试卷上。老师看中的好题,学生为什么大多不得分?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不是首先去问别人怎么解决,而是独自进行思考,多方论证,然后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上也是一样,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最牢固的。试想,这样两个学生:一个学生遇到不懂的问  相似文献   

16.
“联系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把与之相关的学科内或学科问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教学.为此,教师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教材各模块之问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问的相互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面就物理“联系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敢『问』、敢『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开始。只有当一个学生有问题时,它的思维才得到激活,才开始对知识产生探究。可见,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质疑好问的习惯,又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质疑争论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创造条件,让学生爱问要让学生爱问,教师就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教法。假如教师总是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是有问题也没时间问,学生最多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18.
美点赏析本文对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对幸福的庸俗理解作了深刻剖析,阐发了自己对幸福的独特感受。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首段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指出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后例举三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三个观点:幸福不一定在于有钱享受、功成名就和位尊权重。作者再进一步联系现实,简笔勾勒了现代社会中众多的用金钱购买“幸福”的现象和为了“赚钱”而争先恐后跳入“水”中的独特“风景”,读者能很容易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在此,作者明确指出,欲望的恶性膨胀,精神家园的失落,绝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优良的政治品格,还要熟悉自己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脉络。这就要求他们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学会用自己的崇高理想、科学信念启发学生,用自已的良好品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善”教育人,以“美”吸引人.  相似文献   

20.
要学好英语,每个人都应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解决好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简述几点供参考. 1.多问HOW,少问WHY 学英语与学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不同,它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有的很难说得清.老爱问"为什么"会使你钻进牛角尖.要多记表达法,多模仿着用,不要死抠语法.有的句型因为见得少而弄不懂,见得多了自然就接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