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也联系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还要多”的现状,探讨和研究冯乃超早期的诗歌创作,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而言,不仅具有某种参照价值和启迪价值,而且对于新诗的未来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拓现代格律诗的理论并进行创作实践,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作家。认真总结他的成败得失,对于繁荣当代诗歌创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起步最早的新诗的开拓者们冲破中国旧诗的藩篱,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歌,在诗歌领域内开展了一场大革命,出现了以《女神》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自由体的白话诗。但白话诗中有相当浓厚的文言因素,一些自由诗也写得“杂乱无章,参差不齐”。闻一多此时极力提倡现代格律诗,既是为了救正白话诗的某些弊端,更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新诗。闻一多曾说:“我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这在新诗的历史里是一个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这条横亘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长河,色彩斑斓,群星璀璨,蔚然壮观。这是前人的骄傲,却是后人的悲哀。传统诗歌取得的艺术成就,已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奥林匹斯山。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有待于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又非借助于经济关系的变更不可。“五四”为诗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新诗人们没有辜负时代,他们奉献出了从题材、思想内容、形式以及审美趣味与传统诗歌迥异的新诗作,开启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用历史的眼光看:“五四”新诗潮仅仅是中国诗歌创作长河中溅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从内在精神而言,她则对是传统诗学美学的叛逆,呈现出与传统文化思潮逆动的轨迹,她在诗学美学上的有益探索,其生命力远远超出任何诗体的形式外壳。  相似文献   

4.
丰云 《德州学院学报》2008,24(1):106-107
2004年2月4日,九十九岁高龄的诗人臧克家辞世。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的文坛泰斗,当时仅余巴金和臧克家两位,人称南北“双璧”,臧克家辞世,北方巨星陨落。臧克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历程几乎贯穿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也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因此,在诗人离去后,客观、全面地解读他的诗歌创作,既可以对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盖棺论定,也能够通过个案研究,进一步梳理中国新诗发展的脉络和得失。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和其女刘泉合作的这部《中国新诗启示录——臧克家论稿》(中华书局,2006年9月)正是这样一部适时的论著。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诗评家认为,“中华新诗”概念的提出,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大陆诗人、港澳台诗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华族诗人一起,共同建设和发展“中华新诗”,已成为新的诗歌时代的一项光荣的使命。(参见钱光培《中华新诗论》刊于《世界华文诗刊》1990.11) 而笔者以为,中国新诗发展迄今七十余年来,不同时期的归侨诗人以其真诚的吟唱、独特的音响,以及不同凡响的实绩,已经而且继续为“中华新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对沟通海内外“中华新诗”的融汇和交流起到难以替代的桥梁作用。它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新诗的艺术宝库,在新诗发展史上竖起不同寻常的座标。  相似文献   

6.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剔精严,为中国新诗八十三年(1918-2000)的历程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详细记录——一份精确到“日”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源于1925年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发表,其诗歌古典的外壳,现代的内核在中国新诗史上被视为怪异之作,也是一个讨论至今的热点,在人们普遍感到诗坛一潭死水的时候,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为文坛带来了一种新异的感觉,使中国的新诗具有现代主义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源于1925年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发表,其诗歌古典的外壳,现代的内核在中国新诗史上被视为怪异之作,也是一个讨论至今的热点,在人们普遍感到诗坛一潭死水的时候,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为文坛带来了一种新异的感觉,使中国的新诗具有现代主义的要义。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公开发表,是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毛主席在信中总结了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阐明了诗歌创作以及各种文艺形式的共同规律,指明了新诗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我们批判“四人邦”的锐利武器,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封信可分两部分,涉及面很广。这里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的内外困境,成功激活了文化界关切、书写及回应现实的传统。它不但促成了报道、写实浪潮的兴起,也导致新诗现代性追寻与展开的复杂维度。1937年《文学》“新诗专号”成为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典型文化样本,从诗歌创作、评论、编辑、读者维度再现了新诗场域的文化景观,读者视野折射出新诗发展与社会认知的双向互动,以及对理想化诗歌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是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以其艺术风格的卓然独步和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伟大新诗集”的。“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有《女神》这部为中国新诗奠定基础的新诗集。“伟大新诗集”《女神》问世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以及其他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文章;但是,研究《女神》艺术风格的专论,迄今似乎还没有过。而那些顾及《女神》艺术风格特征的论著,看法既不很一致又不免过于简略,缺乏翔实的描述,很难使人得到深刻的共识和印象。因此,专就《女神》的艺术风格问题,作些讨论,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毛泽东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而“比”、“兴”与“赋”则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摆正了新诗和旧诗的地位和关系,把“五四”以来新旧两种诗体从历史性的对立引向了现实的协调发展,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适作为最早作白话新诗的诗人而在五四时期风云一时,他的新诗主张和见解,也“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他的著名的《谈新诗》一文,则“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一时间,提倡白话诗,试作白话诗成为一股不小的浪潮。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创建新诗的先驱者对旧诗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势。几年功夫(从《新青年》1917年2月发表白话诗到1921年左右),白话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  相似文献   

14.
从神韵的角度,由分析《三弦》和《月夜》的表达差异入手,归纳出沈尹默诗歌创作中神韵化这一重要现象,并论证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着一条早在沈尹默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一直到于坚、韩东诗歌中都存在,却至今仍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发展方向:新诗神韵化。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特征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悠长的诗史中,创造优美的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我国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不朽诗篇.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继后,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运动随之酝酿到来.因此而引起的激昂的思想情感,用我国旧体诗词的形式决然无法表现,于是产生了中国新诗.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是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胡适、刘半农和沈尹默,史称初期新诗创作“三巨头”.初期新诗创作努力摆脱旧体诗词格律形式的束缚,将崭新的内容充入韵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五四前后集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创造于一身,成为领导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重要人物。胡适在新诗史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即:他积极倡导用白话代替文言,并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新诗,为完成诗歌语体的变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作为自由体新诗最早的倡导者和试验者,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新诗作为“诗”的可能性,《尝试集》中出现的“自由变化的词调”式自由体和追求散文美、口语化的自由体,对新诗诗体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倡导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支流,《尝试集》平实、清淡、朴素的风格,在早期新诗诗坛上自成一格。胡适的新诗理论和创作,不仅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一面,还有得之于传统启示的一面,这是常被人忽视,因而更值得注意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认为:“《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在被称作金科玉律的《谈新诗》一文里,胡适提出了“新诗的方法”,即“诗需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在胡适看来,好诗就应该“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和胡适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不同,闻一多并没有提出这一口号。但是从其著名的新诗“三美”之一的“绘画美”原则中,我们却能看到闻一多对新诗“具体做法”的不同思考。有论者认为,“闻一多新诗的‘绘画美’表现在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  相似文献   

18.
尽管在新诗研究领域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但是当下中国新诗的研究势头还远远谈不上强劲。论者对一些诗歌研究的症结性难题偶有触及而又往往语焉不详。中国现代新诗是一种尚未“成型”的艺术形态,当下的诗歌创作也仍然充满了实验色彩。这使得对新诗的阐释往往更加困难。可以看到在当下诗歌批评中由于出发点、阐释角度与估价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十多年来,“新诗潮”(广义而言的“新诗潮”,泛指1977年“解冻”以来,在诗歌观念和手法上具有探索性新意,对原来的诗歌路子有一定突破和冲击性意义的诗歌新现象和新潮流,当然,主要是一些青年诗人的创作)除了是“自有新诗历史以来就艺术层面而言较为纯粹的一次革命”①外,它的一个突出的诗歌创作之外的实绩和贡献,是对疲软的、先天不足的诗歌理论建设,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激烈的逆向推动和拯救。新诗潮的活跃变动,它们屡屡超逾既定规矩,迫使诗歌理论工作者在被某些激进而  相似文献   

20.
车前子是一位在中国当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青年诗人,许多“探索诗选”、“新诗选”之类的书都选入车前子的诗。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王稼句同志主编的“江南诗辑”丛书,其中第一本是车前子的《纸梯》。《纸梯》这本诗集是对车前子九十年代前诗歌创作的总结,借助于这本诗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青年诗人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也可以透视诗人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诗人或艺术家所构筑的艺术境界总是超越了现实世界而高于生活之上的,车前子把他的诗世界当作一座“圆顶教堂”,那么,我们就踏着“纸梯”,一步一级地通过这座“圆顶教堂”,祈望达到与诗人神交的境界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