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三言”是明代末年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作品成功刻画了许多散发着时代气息却又坚守传统封建道德的商人形象.比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崭新的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三言”的思想十分复杂。时代崭新思潮和传统思想并存。文章从涉及商人的文本分析入手,探讨传统儒家思想因素对“三言”商贾之道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周边文化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的,反映着特定的人类集团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语会话最讲究的是"言葉遣い",意思就是谈话时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心意相通、关系融洽,达到"和"的目的.于是在日语的日常口语中有些词或句子被赋予了微妙的引申涵义,表现了日本文化含蓄的特点.本文从日语的"言葉遣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日语中常出现的"言葉遣い"的现象的分析,考察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意识,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作为晚明时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三言"在话本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情教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这种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情史类略》中,也渗透在"三言"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情教论和其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体现,试图立足哲学层面,阐释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曹"同为汉魏时代杰出、有代表性诗人,他们所写诗歌风格各异. 首先,从思想特点论,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王弼抹煞了"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本体论的改造,不仅把<周易>的修辞学问题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由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过渡,为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性阐释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晚明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所编纂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明代话本、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在"三言"的120篇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贞节问题的有40余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长久以来为"三言"研究者所忽略的传统封建思潮中的贞节观念对时人的思想及生活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到历来备受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言"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入手论述"三言"出现的过程及文化积淀;从对冯梦龙的生平、思想研究,阐述其创作"三言"的动机以及冯梦龙对"三言"的思想的影响;再结合"三言"作品本身及其艺术特色来探讨其反映的市民思想,从而说明"三言"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留白"艺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追寻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补白"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徒劳无益.  相似文献   

12.
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思想,给中学生的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孩子性格缺陷的过分集中,学生厌学的林林总总.这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相悖的.为此,中学教育应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努力研究情感教育"三言"的信度、效度,即"情言相感,使其心灵受动;理言相导,使其明了事理;怒言相激,使其心灵震颤".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三言二拍"个体文本中头回与正话组合成的"葫芦格"结构,是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凸现,也是其作为话本小说的结构特色之所在。它包含了六种类型——同向契合型、尾部偏离型、异向背反型、殊途同归型、真包含型以及错位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论语>文本,发掘并阐释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四方面特征:一是主体上的二元性,二是价值目标上的至高性,三是道德和实践层面上的统摄性,四是现实中的可实践性.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仁爱"思想对政治、经济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繁荣的唐代经济为文人创作以经济为素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五代小说为文本,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士商、工商、农商关系的分析,展现文人对四民的认识--新"四民"思想,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多"与"一",即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与社会意识的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就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和规律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呈现出以下"一"与"多"的特点和规律:社会思想的新共识正在形成,在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判断等方面趋向于"一",而诸社会群体之间在生活感受、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思想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趋向于"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