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池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池州市,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该市新兴的支柱产业。但在旅游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池州市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池州市情分析,针对池州市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确保池州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分析了林业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从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池州市生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池州市沿江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之一,具有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和生态价值较高等特征。本文以池州市沿江地区的升金湖、平天湖与十八索等自然湿地为案例,通过依据案例区湿地利用方面的调查数据,首先阐述池州市沿江湿地的分布概况、资源赋存与利用保护现状,其次分析该市沿江湿地利用保护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了该市沿江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其生态保护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着重指出:(1)适当开展退田还湖,改变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2)积极治理湿地周边的水土流失,修复沿江湿地的自然生态面貌;(3)严格立法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4)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并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对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生物产品、能源等多个账户对该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5.8903hm2增长到2010年的12.501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6.7385hm2增长到2010年的16.4547hm2。生态盈余由2001年的0.8482hm2增长到2010年的3,9532hm2。说明池州市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且生态盈余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池州市处于相对可持续的发展之中。但从分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看,池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池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等。  相似文献   

5.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敏感区的内涵,将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为三种类型,即:范围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地区和沿江洲圩区及湿地区的最敏感区;范围包括各类园地的敏感区;范围包括除水田和居民点以外的其他生态类型区的弱敏感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池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开发与保护的主要对策:(1)科学划分生态敏感区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开发与保护对策;(2)以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产品开发为核心,整合区域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安徽省池州市生态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态势,研究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适合皖江区域池州市生态补偿的五大基本策略:即投入式生态补偿、救助式生态补偿、问责式生态补偿、消费式生态补偿和奖励式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7.
池州市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州市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极具开发潜力。池州市旅游资源开发,要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开发专题文化旅游,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小城市因经济规模小、产业基础弱、城市化水平低、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等因素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压力,文中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了生态视角下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了池州市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生态敏感区广布,并出现生态脆弱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明意识;帮助生态敏感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水源地生态安全是指水源地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状态.它是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重要保证。尽管池州市对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利用前期池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资料,在分析池州市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水源地生态安全的建设对策.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水源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池州市生态经济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该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了几种典型的具有良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池州乃至全省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农业类型多样 ,具有良好的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基础。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开发必须依托区域优势条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好生态牌、围绕大旅游进行科学统一规划 ,建立具有皖南山区特色和生态经济特色关联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地域类型结构。加大制度性投入、转变经营理念、培植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是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空间边缘化是中西部很多地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整合是迈缘化地区走出区域发展困境的战略选择。区域空间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即区域空间系统有序化;二是区域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在系统分析池州市区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边缘化地区空间整合的两大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空间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空间边缘化是中西部很多地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整合是边缘化地区走出区域发展困境的战略选择。区域空间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即区域空间系统有序化;二是区域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在系统分析池州市区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边缘化地区空间整合的两大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空间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F0003-F0003
池州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其宗旨是围绕池州市的两大战略品牌——生态经济和旅游发展,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近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已主持或参加地方性项目近20项,在生态建设与规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与规划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前西藏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西藏生态安全面临的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地质灾害等问题,提出了西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态安全战略,即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与此同时要加强西藏生态规划和加快生态环境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闽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补偿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闽江源流域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协调闽江源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多方利益,促进闽江上下游之间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茂名小良的生态修复及国土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人地关系这个永恒的主题,探究了茂名小良水保站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数学建模,提出了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建议: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模型,对其他水土流失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暴露出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合理、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通过对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近年来旅游客源预测的实证研究,为池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了思路和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规划池州市旅游区总布局,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城市旅游中心,改善池州市基础设施和优化旅游环境,增加投资,加强池州市旅游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个新型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具雏型。近年,池州市充分利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金色招牌,发挥其生态优势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初步建成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同时也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以及企业对绿色食品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等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发展战略:依托区域优势创立品牌、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内涵、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靠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体系、调动各方力量扩大融资、发展绿色营销开拓市场、加大制度投入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