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公干气褊"的解释,注家们不甚一致。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前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商榷。这样更有利于对刘桢个性的理解及其文本的解读。笔者通过文字学的解释及历史的考察,认为"公干气褊"理解为个性出类,跨俗不驯,较接近本意。  相似文献   

2.
《新读写》2010,(10):17-17
褊,音bian,本义为“衣服狭小”,引申为狭小、狭隘。“心胸褊狭”,意思是心胸、见闻、气量狭隘,也指性情急躁。“心胸褊狭”也作“褊心”。例如《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  相似文献   

3.
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注曰:“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中学教材亦因袭此说.这样注容易使下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理解产生错觉,认为“气候”一词该理解为“天气节令”之意.其实上述解释失之于未能领会作者的深意,在此,笔者谈点看法以就教高明.一、原解释不符合《阿房宫赋》的题旨.杜牧创作《阿房宫赋》是为了揭露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荒淫,借古戒今,对沉溺声色、大修宫殿的唐敬宗提出警告.如上的理解显然与作者的命意无关.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白气”难于理解,总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是水的气态。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解释“白气”的。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不足以代表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明王世贞提出的“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是对李白诗歌艺术个性的最准确最中肯的概括。笔者现围绕王说,从对“气”的阐释,李白诗歌的抒情方式,诗人自我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塑造,诗歌形式等几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作了较全面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如何解读作了探讨,“前人的理解,今人的解释”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黑云”二字的理解,只要把“黑云”二字解释为敌人,全诗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培养个性: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中学教育》2002,(9):13-15,18
一、个性及其本质特征 “个性”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概念。哲学上把个性看作是与共性相对立的特殊性。心理学上往往把个性解释为“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国教育学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个性”一词的不同含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不同研究者在“个性教育”的研究中,对“个性”一词仍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9.
无论在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凡是在艺术修养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大都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并赖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我国古代文论家对此早已有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述.曹丕《典论·论文》首倡"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他还在《与吴质书》中称"公干有逸气".无疑,曹丕之谓"气",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多次提到“理解、感悟”等阅读教学的有关概念。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公开发行的教案设计和教师用书中很难找到“理解”一词了,大家一阵风似的都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感悟”。似乎一讲“理解”就意味着解释文本、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等传统教学方式,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性感受。强调“感悟”本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好事,是恢复语文教学生机,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有效举措,但如果阅读教学从此回避或以“感悟”来代替“理解”,或根本不讲“理解”,却是有违“课标”的精神实质的,笔者…  相似文献   

12.
編辑同志: 有人說,“全面發展”的完整提法是“个性全面發展”。他們好像很有根据似的說,全面發展的方針中本来已經包括个性發展。甚至說,“个性全面發展”,顧名思义就知道它应当是使人的个性——各人的兴趣、才能、气質的特殊性——获得全面的發展,培养起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長、不同的性格,表現出卓越的个性。把“全面發展”理解为“平均發展”,过分强調集体,事事强求一致,忽視学生的个性差异,本来是对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的粗暴曲解,应該得到批判与纠正。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早已一再强調不論在教学或教育工作中必须照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经·王风·大车》中的“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之“奔”的含义,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大致有“淫奔”、“逃走”“男女相悦,不依旧礼教的规定而自相结合”三种,笔者认为这三种解释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又都不尽完善,笔者个人认为将其释为“私奔”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一、个性心理概念研究的意义个性是一个社会范畴,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学科视野不同,对个性概念的解释和研究的侧重面也不同。西方心理学界对个性的研究,有社会学观点(视野)的个性理论、生物学观点的个性理论和心理学观点的个性理论。本文主要是研究个性的心理概念。我国心理学的著述对“个性”一词往往与“人格”混用,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不一致。这表明我国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薄弱及“拿来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解放前,对 personalit一词的翻译采用日文的用法,用“人格”一词。解放后,我国心理学学习苏联,俄文  相似文献   

15.
《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为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而写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中的“训”解释为“教诲、教育”。笔者认为,这个“训”字应该解释为“训释、阐释”,文章的题目亦相应理解为“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首先,从文题的字面意义看。若把“训”解释为“教海、教育”,文章的题目就只好理解为“教诲节俭给康看”或“以节俭教诲康给康看”。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不管是按前者还是按后者理解,“示”的地位都是非常尴  相似文献   

16.
古文字考释     
释(?)《说文》二篇上八部说:“(?),词之必然也,从入|八,八象气之分散。”“词之必然”而字形从入,不好理解。《韵会》四纸引作“从|八,象气之分散,入声。”段玉裁依《韵会》所引订正,又解释说:“入声在七部而(?)在十五十六部间者,于双声求之也。”(?)和入古韵相隔绝远,段说似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略论"培养个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加以区分,是压抑正常的个性和助长不良个性的原因,人的心理特征在进入学校以前巳基本形成,并且难以改变,故这种个性不是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应该理解与尊重它;个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校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学校虽不能“打造”个性,但可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其表现和发展其个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9.
一、对“个性发展”内涵的界定与理解 近几年来,在我国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个性发展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其内涵解释多有歧义。纵观理论界对个性内涵的理解,主要有: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个性“指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一般包括人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成分,并且认为“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1.查字典,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然后 用“恍然大悟”造句。 日已三竿: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形容时 间已经不早。 愤愤不平:认为不公平而感到非常气 愤。 恍然大悟:突然间一切都明白了。. 造句:(略)“ 2.结合上下文,理解“行脚僧”的意思。; 行脚僧:僧人的一种。主要任务是每天 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