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一、整体感知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学生系统学 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使学生 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 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理解单位"1"的含义 并建立分数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利用"分数墙"的教学,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加减计算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形象地再现相等分数,引导学生作直观的探究,使学生对等价类分数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探究性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一项活动.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将通过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为主要对象,进行创新教学.从探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积极学习态度.一、教学目标首先可以复习及巩固同分母分数的的意义,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几分之几"的概念.第二,能够正确地区分出同分母的大小.第三,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同分母大小,使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链接生活,丰富表象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咱们来玩一个"说一不二"  相似文献   

5.
<正>【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做好铺垫。此外,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从整数到分数的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设计理念】1.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分数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一些解题策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仅供参考。一、移多补少有的应用题,把题目里"多"的数量,补进一个"少"的数量之中,往往是"不多不少",从而使数量关系简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用不同分数的彩条铺满"1"(抢1)以及从"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清0)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1"这几个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对分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体验,丰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分数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第七册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对分数(基本上是真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要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建构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德兵 《学子》2016,(6):5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87-89页的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并学会比较这类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2.经历用不同折法表示分数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磨课"指教师以某一课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经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该课堂教学不断趋于成熟完美的过程.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磨课的出发点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下面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介绍我的三次磨课经历. 一、缘起 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教科书对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长期以来,令我困惑的是学生们都会背这句话,但错误却不少.我开始反思自己备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说明两个数量(可以是同类量,也可以是不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并逐渐抽象出比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热情与"主体"意识,"加分办法"应运而生,即往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正确回答可以为本组获得加分的奖励.这样的措施既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又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可谓一举两得.以致有的学校干脆把分数当成了检测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但结果并不乐观:因为加分,组内伙伴相互埋怨"不争气"闹意见的、学生私下埋怨老师不公平的不在少数.实践表明:加分似乎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实并未将学生的兴趣导向于对所答题目的的正确理解,而仅仅指向了得到分数.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一下期及初二年级阶段,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分化的时期.刚学英语时内容简单、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学习.不久,新鲜感消失,不少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欠了帐,成绩下降,害怕考试.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数成了学生头疼却又离不了的话题.实际上,只要处理得当,"考试"这一指挥棒仍然可以发挥其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标准分制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测验所直接得到的分数,叫原始分数.如下图,采用原始分数的排名. 原始分数本身意义甚小,因为仅从个别学生的原始分数,我们无法了解他学习成绩的好坏,知识能力的高低,也无法与其他学生相互比较.由于各个测验的难度不同,各原始分数的价值也不相同,不同测验的原始分数不能进行直接比较,也就是说,考生无法根据原始分成绩,判断自己在考生团体中所处的位置.为了使原始分数本身具有意义,使不同测验的原始分数可以相互比较,就必须把它们转换成导出分数.所谓导出分数就是经过统计处理过的,具有一定参照点和单位的、可以比较的分数.在教育测验中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分数和标准分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初中英语听力训练误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迫切地呼唤素质教育的普及.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听"是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最为重要、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中考中的分数比例也可以看出它的地位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7.
毛轩 《贵州教育》2007,(19):29-30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非常有用.比如,在"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学会找错单位"1"?并不是学生缺乏找单位"1"的技巧,而是我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出现了问题. 1.用所谓的"技巧来确定单位"1,忽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有些老师这样训练学生:先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句子中的"比、是、占"籽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实际上,从分数意义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图示的方法,完全可以理解这些含有"分率"的子,不难找出是把"谁"平均分成若干份,出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相似文献   

19.
分析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约分与通分的知识基础,因而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看图写分数,通过直观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例2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寻找和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这样安排,旨在让学生在写一写、比一比、折一折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有关分数的相等关系,为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感性材料.  相似文献   

20.
测验分数由于受到评分者和测验难度的影响,因而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能力分数仅与被试有关,与测验的难度无关.能力分数的特征有:能力分数是相合估计,能力分数是"不变分数",能力分数呈正态分布.在能力分数的意义下,对于来自不同测验的能力分数可以直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