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3.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当前博士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对创业环境的认知,以及影响其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当前博士毕业生的创业意愿不高,但对创业的社会环境评价比较积极。同时,博士毕业生在知识、创业经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与创业相关的培训和活动较少,这些因素都显著地降低博士毕业生们的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明确博士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有助于针对性完善博士培养机制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基于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和雇主的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及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发现,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替代性职业,博士毕业生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口头沟通、写作、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项目管理等广泛的就业能力。然而,博士毕业生和雇主一致认为,现有的博士教育体系无法为毕业生充分提供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领导力、合作能力等,导致博士毕业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能力不足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创新需求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学术目标是博士教育的核心,但通用技能训练也应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博士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交通大学2015—2019年博士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着重探究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现状与趋势,剖析职业选择变化的核心因素。分析显示,博士毕业生职业选择会受市场供需关系、职业发展意愿、不同学科特点和培养体系内容等因素影响,呈现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建议适应时代变化逐步厘清学术职业内涵,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从精准培养、就业引导和凝聚共识等方面促进博士毕业生更理性地选择职业。  相似文献   

9.
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其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为例,针对目前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提高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及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多强调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影响,忽视或低估高校培养方式变化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自2006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模型,分析高职学校、院系和毕业生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培养方式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概率和起薪的影响有着不同途径和效果:高职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方面对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虽对就业概率影响不显著,但对作为就业质量标志的起薪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本文建议高职教育把培养方式变革作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12.
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博士研究生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能够产生新颖而有社会价值的学术产品、服务、过程、程序等的能力。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从提高博士研究生经济资助、完善导师培养制度、活跃学术氛围等方面来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就业压力对应届毕业生心理的影响,作者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河南两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应届毕业生心理状况堪忧,焦虑、抑郁得分大都高于常模,其中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群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两项得分都大于临界值。这说明应届毕业生抑郁、焦虑水平较高,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并适当地对其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4.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到了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本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明确其重要性,从而探索出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术情感在博士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情感可分为接受、行为反应、价值选择、价值组织以及性格化五个层次,层次越高越稳定,对学生的行为影响越深刻,越有助于从内在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幸福感.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高层次学术情感,不断提升博士研究生的情感素养,激发其内在的学术研究动力,进而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博士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个体微观层面数据的缺乏,导致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并不深入,特别是缺乏对就业趋势的关注。基于2011—2015年X大学博士毕业生个体微观层面就业数据进行的量化分析发现: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由学术领域不断向非学术领域扩散,且在学术市场上的选择不断由重点大学向非重点大学扩散;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不断由“属地就业”向“非属地就业”扩散,且就业地域流动性越来越强;在出国(境)选择上不断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的新趋势。认为博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的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要求政府、高校及个人应积极做好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德国,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为了探索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径,衔接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德国联邦与联邦州近年来推行多项政策,让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博洛尼亚进程也为德国高等教育一体化创造了契机。但德国大学对此态度极为谨慎,招收博士研究生要求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须专业对口,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并完成预备学习,这让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的学术进修之路漫长而艰难。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学术进修的权利之争,反映了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衔接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22,(1):102-108
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为例,考察了一所双非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构建涵盖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外适质量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发现南京财经大学博士人才培养质量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外适质量得分较高,过程质量得分居中,输出质量得分稍低。T检验发现,性别、是否已婚、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培养方式、年龄、月均消费额、身体健康情况和父母最高学历等变量对于培养质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博士生本、硕阶段学校层次、博士生学习主动性对输出质量、外适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影响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差异。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提升博士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路径是提升输出质量。本文发现对其他高校博士生培养有一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发展迅速,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就业竞争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目前高校迫切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某多科型高校为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沟通能力、实习经历、思维力、学习成绩、就业态度对学生就业能力有显著性影响的结论,并对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