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人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文章。不独昭明太子将其收入《文选》,唐初编成的《梁书》《南史》也各自在《陈伯之传》中全文予以录载。近年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本,极少不选此文的。可见后人对此文的重视。此文产生的背景,《梁书》和《南史》的《陈伯之传》都有明白的记载:天监初,梁将陈伯之背梁投魏。天监四年,梁太尉、临川王萧宏奉命北讨,命丘迟私与陈伯之书,劝其归梁。《书》中有如下一段话:夫以慕容越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有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虎僭盗中原,多…  相似文献   

2.
《鹤》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亚洲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江口涣,日本作家。陈书玉译。此文现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考试丛书·语文》之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最新版):日前,在教授此文时,发现三只鹤,两翅膀,在高空中飞行,让人感到惊奇,也让人感到意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窦禹涛  周健 《现代语文》2007,(3):127-128
初中语文课文有《床头捉刀人》一文,此文选自《世说新语容止》,课文内容讲述了魏武帝曹操召见匈奴使者时的一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4.
拜读2004第1期惠文博老师所写的《(蓝树叶)浅见》一文时,我刚教学完《蓝树叶》。读罢此文,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顿感心神不安。我也是好钻研问题的人,是惠老师想法偏异,还是我钻研教材不够?思来想去,终于按耐不住,寄出此文,还真想广纳同行之见。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博览》2012,(23):4-11
事件回顾:《中学生博览》于2012年2月A版发表《松鼠少年之风车畅想曲》,有读者向编辑部反映此文曾发于《意林小小姐》,原作者为红伶,质疑抄袭。  相似文献   

6.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小说,此文已经选入中学课本。读此文后,让人体会到作为普通人的“父亲”建造“高台阶的屋”奋斗历程之艰辛,更让人产生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然而对此文的理解,却是仁智相见。  相似文献   

7.
还是学生时,《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年少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成了老师,重读此文,又有了更多体味。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标题的再推敲江苏丰县李寨中学高霭亭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入《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对于此文标题,记得曾有人提出过异议。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亦将此文收入,只是把标题修改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然而,修改后的这个...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而李密的《陈情表》则以“孝”感人.少年时,阅读此文,略懂文意;青年时,阅读此文,为之动容;快到中年,重读此文,不能自己,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为政治而文化"的态度,文章的"革命"色彩浓于"学术"价值。本文从"陈独秀为什么作此文?为什么陈独秀作此文?陈独秀如何作此文?"三个问题试对《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学前心理学     
程牛 《中国考试》2005,(2):82-92
为便于考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顺利地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织制定的《学前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及《学前心理学》教材,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了吴宏伟老师的《低年级不必提倡背诵课文》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不敢苟同文中吴老师所提倡的做法,仓促成此文,愿与吴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妈妈带回了一本书,其中有偏故事题目叫《一颗雨花石》。读罢此文,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5.
1925年3月8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报”的“三八”专版上,刊登《国际妇女纪念日与中国妇女》一文,署名秋华。“秋华”熟悉和领会中共中央有关决议精神,能够把握国共合作时期妇女运动的政策方针,有意识地将中国“三八”节纪念活动与“国际”大背景结合起来,纳入现实政治斗争中。能够把握此文的评论尺寸,加之其他种种因素,只有向警予、杨之华是最佳人选,而根据“秋华”笔名来分析,杨之华可能性最大。当然不排除此文经过向警予修改的可能,或者尽瞿秋白可能审看过此文。如果后者有确证,那么“秋华”笔名就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6.
《春天的雨点》是浙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对此文的教学,特级教师金明东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读了何黄海老师的《质疑“把话说完整”》(《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我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故成此文,与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8.
南宋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著录了一段论词之语,称李易安云。魏庆之《诗人玉宵》卷二一《诗余》条,在《晁无咎评》之后,亦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评》,又另作《李易安云》,文字略有出入。清代《词苑丛谈》卷一《体制》转引此文,题作《李易安词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8期刊登了河南开封高级中学刘钢锋老师的文章《学校规章制度之弊》,此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针砭。我校对比进行了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