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文章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中等职业教育分类发展思路,明确不同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职业高中以学生自由选择为前提,服务多样化人才培养;中等专业学校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服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工学校以社会服务为导向,聚焦促进个体创业就业。在此基础上,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分类发展的实践路径: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满足个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畅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持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重塑中等职业教育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的“普高热”和“高学历热”,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社会各界都出现了“中职教育面临危机”的说法,人们看不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教育应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呢?对此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1世纪的职业教育,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首先应转变观念,走“市场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办学”之路,对中职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一是要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展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部分专业的办学成果,促进中职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励中职学校师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我部定于今年6月下旬举办“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将大赛方案发给你们。请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领域改革而变化,经历了就业导向、促进就业导向两个阶段,实现了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升学并重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供给面临着顺应新定位的靶向性政策供给不足、符合新定位的调整性政策供给滞后、巩固新定位的保障性政策供给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优化顺应中等职业教育新办学定位的政策供给需要由延时供给转为即时供给、由广谱供给转为精准供给、由单一供给转为系统供给,进而以高质量的政策供给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声音     
“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当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中职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职教师队伍.满足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抽样调查.探索当前中职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层次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完成这一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成为中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办学指导思想的主要方向,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结合“十三五”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职名校”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分析归纳新时代中职教育办学的价值取向,梳理回顾名校建设方案设计的逻辑演绎,总结提炼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以及改革发展的相关策略,以引发更多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率先迈向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在办学思想上,受普通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技能;在办学模式上,受升学教育的左右,重应试,轻就业,致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后,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为主导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最早的调结构重规模、到省级、国家级重点校建设、示范校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促进和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由此看出办学标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应该认识到在依据办学标准的同时,中职学校更应注重特色发展,国家应将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标准协调同步制定,以及建立整体中职学校的管理与动态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把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作为发展中职教育的长期任务和重要课题来研究,将探索提高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探索改革办学模式、开辟多样化办学道路结合起来一起抓,形成了“培训与实践”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何为中职“挂靠升格” 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时间、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办学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远远不如。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势头之快之猛,却是中职和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我国目前由国家举办的高职,按其成立的形式和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李科 《考试周刊》2011,(6):219-220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中职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年,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曾经深刻阐述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发展,但随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减少,这种单纯的规模发展将难以持续,如何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促进中职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到底应定位于“就业”还是“升学”?职业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如何保障?等均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等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中职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同时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切实保障中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展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部分专业的办学成果,促进中职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励中职学校师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我部定于今年6月至7月举办“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现将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体现在形式和分类的多样化,涉及到办学主体、学校性质、名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四个分类标准;以及构建贯通路径的多样化,包括双向选择式贯通路径和进阶选择式贯通路径。对欧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多样特征的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和分类的多样化,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在构建贯通路径多样化时,要重点考虑普职融合问题,同时要和高等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职吸引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主体选择性视角对中职吸引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为毕业生的教育选择相对受限。具体而言,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难以较好满足公众选择高学历的普遍性教育需求、选择院校地域及所学专业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选择参军等多样化教育需求。这与职业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中职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中职升学考试的效力有限直接相关。基于此,提升中职吸引力应增加中职毕业生获取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加快建立与普通高考同等效力的职教高考系统。  相似文献   

19.
“普高热”的再度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受到很大影响,中职教育处于“瓶颈”状态。人们不禁提出:怎样才能使中职教育走出“瓶颈”,得到发展呢?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理论课在补充专业技能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职教育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