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室资源绩效导向优化配置,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益,做好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院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实行绩效导向资源配置,应在加强绩效导向观念建设的基础上,遵循发展为主兼顾公平、效益、全面、激励、和谐的原则,努力实现实验场地资源的绩效导向配置、实验能源资源的绩效导向分配、实验设备资源的绩效导向使用和实验人力资源的绩效导向管理,探索绩效导向的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模式。资源绩效导向配置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运转的新思路,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实验资源是高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针对地方高校实验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办法及措施,对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向、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本文提出的高校实验室三级构建体系模式,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7):231-234
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合理配置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出发,坚持高效性、实用性、规范化和丰富化原则,选择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综合考虑各类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成本、资源利用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了云计算及虚拟化技术特点,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科研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和平台服务的流程。方案利用了云计算的按需服务、资源池及高可扩展性等特点,构建了具有资源集中、共享、动态配置等优势的实验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室建设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管理困难等问题,让实验资源更好地为师生的科研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探索将仪器设备分散管理的模式转变为集中管理新模式的方法,寻求推进实验模块化教学、优化配置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构建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措施,以此促进实验仪器设备合理有效利用,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是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学科平台实验室、教学平台实验室、科研平台实验室为主要方向的专项资金投入新机制,构建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品类、更新率4个方面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优化原则及配置标准。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研究与实践,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教学科研实验条件、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有力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构建以任务为驱动优化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机制,促进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实验室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升了仪器设备效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经费、合理地调配资源以及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成为当前该领域的关注热点。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借鉴了项目流程管理(Project Processing Management,PPM)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形成了一套可监控可追踪的工作流程,并由此构建了实验室建设项目库。以暨南大学为例,详尽展现了基于PPM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的优化流程和实施路径,实践表明实验室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实验室建设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2):249-252
该文基于2010—2018年上海市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数据,从实验室场地、实验人才队伍和实验室仪器设备三个角度,对上海市本科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发展状态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转变实验室建设发展理念、强化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实验室资源投入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市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着力点,以期为本科高校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基础力学实验室建设为例,阐述了构建分层次、多模块、不问断的三维实验教学新体系的设想与实践,力图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探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要建设节约型校园,必须在办学的基础建设和基本投入上慎重考虑与充分论证.整合高校现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生态型循环模式是建设节约型大学的一个具体举措.教学团队不但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成绩也很显著;课程群的构建实现了知识的贯穿与融合,形成了"理论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的模块化配置,完全实现了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与综合利用,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条件,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实验队伍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工作内容的分析,提出了以实验室团队管理为核心,最大化发挥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合理的岗位用人机制,分模块加强实验队伍管理;"二次分配"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激励和促进实验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依据实验室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实验人员提供对外交流和专业培训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是推动现代化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福建高校实验室建设现状,从治理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治视阈下福建高校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限、增强高校自主意识、完善管理机制等来启用统筹管理的资源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9):227-22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才结构的相应调整,高校实验室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针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实验设备、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制度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适合新时期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和独立学院的实际,以汇华学院实验管理中心为例,探索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新机制。从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入手,构建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完成了对实验室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并基于此模式,通过对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现代化管理的整合,构建了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及资源管理平台。实施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了按学科大类划分、分层次实施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了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并对实验室队伍建设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实验教学需求,基于硬件的改造升级是从环境和外围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内在的管理技术拓展和实验教学模式科学优化才是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合理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系统环境,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方案,制定了一整套综合实验室系统管理办法,采用虚拟系统架构,在计算机系统的制作配置、软件安装和设置、系统镜像制作分发、系统自动初始化配置、自动切换控制等5个步骤进行规划设计,使其能够灵活满足各类教学实验的需求,为教育教学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服务。  相似文献   

17.
结合高校合并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际 ,围绕高校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构建 ,论述了构建高校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必要性 ,构建高校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原则、具体设想和预期效果 ,构建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监督机制。认为 ,构建高校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 ,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建立分级管理模式 ,健全校、院 (系 )两级学术组织 ,推行目标管理 ,向下延伸监督部门的职能 ,促进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以实验课程的改革为基点,就实验室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在布局上认为以部系院为单位最好,过大过小都会浪费资源;并且提出了开设基础实验室、技能实验室(包括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形成单独的实验课程体系;在优化配置上对人员的设备进行科学分配,形成合理的资源利用;在实验室建设上人员编制单独自成一个系列,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而设备的建设和规划要采取充分利用的原则,并要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战略为高校综合改革注入新内涵,提供新机遇,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是高校开展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阐述了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内涵,总结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统筹规划、分解任务、创新机制、优化配置、构建平台、汇聚师资等维度提出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策略与路径。通过改革实施,在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共享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提升了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资源优化配置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地方高校实验资源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对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和路径作了设计,并就相关争议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