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彭泽平  曾凡 《教育科学》2021,37(4):10-18
中国共产党农村教育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缩影,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先手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教育实践主要历经引领与改革、主导与调整、整顿与探索、深化与协同、治理与统筹五个历史阶段.百年来,党的农村教育实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坚持"为农民服务",推进农村教育公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在新时代,党的乡村教育实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统领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共建的格局中,构建"三治融合"的农村教育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有"创新强国"和"创业型国家"之誉,这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及其治理体系有密切关联.以色列国家教育部和经济部、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网络"、基层的职业学校(中心或学院),以及作为社会伙伴的"以色列制造商协会"与"工会联合会",共同合作参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塑造了以色列"多层级"与"共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实践主体、接受主体、创新主体、评价和检验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科学分析人民群众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科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托和价值所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法律制度迈向创新与守正的基本底线。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是人民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的系统阐发。具体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全面迈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必然彰显独特的制度价值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迈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而这一切"中国之治"的成功发展,都得益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的制度体系,以切实落实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与精细工程。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具有强大统筹整合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执行落实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政党能力是国家治理得以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政党能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主体与推动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也不断得到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价值引领、厚植了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党能力,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钥匙。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之治底蕴、近代政治探索、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积淀之重要经验,构成中国共产党柔性治理的生成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意识形态为主导、人文塑造为手段的结构要素,构成中国共产党柔性治理的内在优势;刚柔结合策略相济、制度政策坚实执行、权利主体广泛参与,构成中国共产党柔性治理的运作优势。以逻辑视角解构柔性治理理论范式、透视制度治理无法替代之人文塑造角色、探究中国共产党柔性治理深层次意蕴和功能,对新时代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走向新的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希望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营造一种有利的国际环境。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巨大。该思想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以人民为本,注重社会建设,以和平共处、共享互赢的国家关系理念处理国家间的矛盾。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中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利益的集中代表,有着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和领导集团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近现代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实施领导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0.
政党协商是新时代为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而提出的创新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当中一项重要的探索成果。这项成果汲取了近现代中国在探索处理政党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内蕴着鲜明的人民性,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由此,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推进我国政党协商最主要的遵循原则。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正在逐步形成:从全面从严治党到全面依法治国再到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其深刻的历史逻辑;从"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到树立"四个意识"再到明确"两个维护",构造了其党建理论逻辑;从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其探索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2.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是中国共产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应有之义。从政党结构、政治理念、政治行动等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独有难题可总结为:超大规模政党的管理之难,凝聚党员干部共识的实践之难,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任务之难,保持纯洁性与先进性的守正之难。为破解这些难题,中国共产党不断严密组织体系,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不断强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强调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解决独有难题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政党能力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在政党的利益代表性、理论武装程度、实践理性、创新品格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复合体现,既体现出精神、价值、文化维度上的软力量,也体现出组织、动员、执行层面上的硬实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在"政党—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政治领导力,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国家治理保持井然有序的状态;二是在"政党—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思想引领力,从思想、观念层面维系党员与群众的实践共识,统一行动的意志;三是在"政党—群众"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群众组织力,能够有效把群众"组织起来",使政党内部与国家内部具备高度的凝聚力;四是在"政党—社会"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超强的社会号召力,能够动员起最广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中国共产党勇于推进自我革命,不断铸就超强的政党能力,而政党能力又牵引着国家能力,为国家能力提供根本支撑,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宗旨,它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但它的理论意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展现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中创新发展。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智慧,理解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对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普世性"出发.我们所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般社会",也没有"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针规定了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确定"德育"含义的根本依据是这一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性是德育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本身就有很强的政治性.没有超越于不同国家的"中性"的公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发展要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向,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王嘉毅 《教育研究》2022,43(1):4-10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立场,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就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前所未有地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正>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全面推进"中国之治",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其历史演变,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深入理解其总体目标,始终坚持其正确方向,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发展,全面系统地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正念"是一种静思的实践,即常说的"活在当下",不受过去经历和对未来想象的困扰.以"正念"理念和实践为核心的"正念型"领导,通过静思实践、存而不论、富于同情等服务于领导者和学校组织成员.传统领导理论将教育领导者描述为积极地忙于各项事务的人;"正念型"领导者则表现得像暂停的人、倾听的人以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学校的人."正念型"领导以一种"存在"的方式,而不是"做"的方式,缓解着学校领导者的冲突和焦虑."关注当下""经验的感受性""对问题的倾向性""培植同情心""智慧地回应"是"正念型"领导的组织原则."正念"可以帮助学校领导者更好地履行信息角色、人际角色、决策角色和道德领导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