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正>德育无痕是教师的永恒追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喝水。"这说明教学功能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转化才能实现,而无痕德育能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教师教学要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学不是布道似的口若悬河,不是训导似的正襟危坐,也不是简单生硬的以师长尊严压人,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巧设追问促人深思,提供体验悟其真理,渲染氛围动之以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  相似文献   

2.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4.
叶少映 《成才之路》2010,(11):I0018-I0019
“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举学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文章从不教而教教学实践过程入手,切实探讨了关术课中贯穿“充痕”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6.
提到德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有板有眼的生硬,作为一所以德育为先的百年老校,我们的思路是让德育“活”起来的关键是首先得让学生“活”起来。不是简单地通过教育、灌输,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接受教育。我们学校结合百年校训“诚勤朴爱”提出“激活德育,体验为先”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接受教育,从而让德育“活”起来。,讲究体验教育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提到德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有板有眼的生硬,作为一所以德育为先的百年老校,我们的思路是让德育“活”起来的关键是首先得让学生“活”起来。不是简单地通过教育、灌输,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接受教育。我们学校结合百年校训“诚勤朴爱”提出“激活德育,体验为先”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接受教育,从而让德育“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而品德的东西不是“教”可以培养的,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人性人生人格”.  相似文献   

9.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9,(11):39-41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中学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并依托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相似文献   

11.
余晓玲 《辅导员》2011,(15):22+32
"无痕德育"即不要生搬硬套,不要空洞说教,而要将德育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语文课由于它特殊的性质,自然而然地较其他学科更理所当然的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追求这种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德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呢?  相似文献   

12.
育人的无痕境界是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是对人灵魂的感召;育人的无痕境界需要为师者高超的艺术而非技术,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观微知著,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是融入生活的德育,在无痕的境界中让学生豁然开朗;育人的无痕境界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启迪我们: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体验,德育过程才能完整,品德与生活教育才显示其实效性,才能去实践创造,去构建新的意义世界,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品德与生活》在教学中如何走出学科教学“定势”,令课堂更精彩呢?  相似文献   

14.
郁安兰 《师道》2014,(6):27-28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巧用注意规律。注意就像一扇门,打开门,让外界的事物“涌”入学生心中,学生就会发现事之趣,洞悉物之美。并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的课堂任务,就是巧妙地打开这扇门,让教育“无形”.让教学“无痕”,保证学生疲倦时能得到歇息,轻松处受到教益。毕竟,好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首先,要有效运用无意注意。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分析如何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化的德育渗透。文章从“无痕教育”的含义、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人的任何一种经历和实践都是人生的重要积累。如果说生活中的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养成功能的话 ,那么学习中的德育强调的是德育的陶冶功能和转化功能。教师是小学生做人的“样子”,每一位教师 ,都承担着培育少年儿童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少年儿童共同去挖掘、共同去思考、共同去体验 ,并分享彼此心灵提升的美好感受 ,让他们在这美好的感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自从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体验教育”思想以来 ,笔者针对本班级现状开展了以下“体验”活动 :一、忍耐体验 ,克服不良习惯所谓“忍耐体验”,就是学生针对自己在生活…  相似文献   

18.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与德育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孝道教育又是德育的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将孝道教育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年轻的生命,让孝道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避免空泛枯燥的大讲道理,以熏陶感染,实现孝道教育的教学渗透,达到润物无声德育无痕的教学效果。在课内外阅读中,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感悟孝道,提高素质,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德育教学愈发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这也对初中教育尤其是化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同时渗透德育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精准。教师也可以在各式各样的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学,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德育教学思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思想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