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跃 《教书育人》2005,(11):5-5
笔者在和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把教师这个职业比喻成“鸡肋”。所谓“鸡肋”者.乃鸡之肋骨也。其特点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高校的政治课处境尴尬,“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成为普遍现象,好似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3.
黄佑生 《教师》2012,(31):23-25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县培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大规模的培训实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培训机会,同时给培训单位带来了提升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实效的挑战。教师培训如果不能提高质量、增强实效.就会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由于语文高考中涉及写字的试题和分值都很少,写字教学也就逐渐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抓写字教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理论上重视,行动上忽视。  相似文献   

5.
应用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从教者心中的一个困扰,它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文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小冬 《广西教育》2009,(22):41-42
在我看来,《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曾经是标准的“鸡肋”: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丰富的情感,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7.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之者或蜻蜓点水.匆匆走马: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蜻蜓点水者学生听之索然寡味.“浓墨重彩”者学生头昏脑胀。于是乎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苦又涩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计的困顿感;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情。那么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究竟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鸡肋。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一上到作文课,就会有生涩艰难之感,一提起笔写作,便会眉头紧锁,无从着手。而对于教师而言,缺乏兴趣的作文教学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说:“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然而现实却是初中概率教学一直备受冷落,有的教师甚至说这部分内容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种状况是怎样造成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概率教学无奈的现状?本文就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建国 《考试周刊》2011,(63):60-61
“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在如今的学校里边,一部分老师这样想,大部分学生也这样认为。在这种思想之下.作文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沦为“鸡肋课”,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如果不是高考要考作文,作文很有可能被请出课堂。  相似文献   

11.
期末又至,校园里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师又将开始总结和盘点一学期的工作。这原本是提炼经验、剖析教训的一个必要的自省过程,是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和教师自身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自律平台。可现实中的一些期末总结已经渐渐流于形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校园鸡肋”。有的弱化成“归档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期末将至,校园里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师又将开始总结和盘点一学期的工作。这原本是提炼经验、剖析教训的一个必须的自省过程,是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自律平台,可现实中的一些期末总结已经渐渐流于形式,有的弱化成“归档资料”;有的淡化成“荣誉清单”;有的沦落为“无聊流程”……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校园鸡肋”。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学课程中都有语文“阅读课”的安排,但“阅读课”往往流于让学生自由看书的形式,或者变成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在学校教育中,阅读课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学生对阅读也不向往。当今的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没有大的阅读量支撑,将“行之不远”。面对此现状,我们要寻找破冰之策。  相似文献   

14.
听是音乐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进行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来真正理解音乐欣赏的实质和目的,对“听”法过于倚重,未能给予其他欣赏方法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结果导致音乐欣赏课变成了简单粗放的“听音乐”课,随之就出现了音乐欣赏课冷场的现象,欣赏课成为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相似文献   

15.
阮真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曾影响过20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我1996年阅读其中的片段,就为阮先生卓识所折服.2003年我从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复印件,细读全书,不禁为阮真先生的远见击节.阮真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蒋维乔先生发现的一个语文教育悖论: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这里的“能文之士”是指那些能够写文章的语文教师,“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是指不屑于研究语文教学.初次接触这个悖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国文教师大都满腹经纶,自认为国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干吗还要研究教学?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自命不凡者无须为之,智能低下者不能为之,赖以生存者不能不为之.“研究教学”就成了学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阮真先生不舍“鸡肋”创造了国文研究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习惯篇”是苏教版教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安排的教学内容。实际教学中,常有老师感慨此板块好似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对这一内容匆匆带过者有之,指导不得法者亦有之。就当前“习惯篇”的教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唐老师的困惑 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接触一线教师,发现他们对教学反思是又爱又无奈。教学反思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他们觉得,教学反思要么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要么是无效的累赘。唐老师在自己的反思日志中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一直信奉“八字真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致使文言文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014年山东初中语文教师暑期远程培训选用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经远修语文课题组三备两磨,作为课例供远修教师观摩。通过观看视频和参与课题组成员的讨论,不仅领略  相似文献   

19.
妈妈的路     
我的妈妈曾是广安丝绸厂的一个小员工,待遇微薄。在岗时,她曾抱怨工作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当下岗人员名单公布时,妈听见了“饭碗”砸碎在地上的声音。她低下了头,看着自己一起一落的沉重的步子。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教学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有人甚至把它比喻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说它“食之无味”,因为应用不像学作品那样具有采和魅力,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方法讲授应用体,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接受知识非常被动,效率不高;说它“弃之可惜”,因为应用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是当代有化的劳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等专业学较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进人社会生活,面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应用就是一个参与交流的实用工具。没有应用写作能力的中职毕业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弃之”不只是“可惜”,甚至“可悲”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