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根基,如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则等都以概念为"细胞"组成,离开了概念,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物理概念,就无法形成物理学体系。因此,《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重视概念的教学问题。"课标"指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应重视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教材中,对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式的说明:“浮力的大小只跟物体浸入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即只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而跟其他因素无关。”学到这里,学生常常会有些想法,诸如浮力会不会跟物体的形状、密度、物体所受的重力以及容器中液体的总体积及其所受的重力等因素有关?为此,可以补充一些实验以消除学生可能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91页中,有一个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其设计如图1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b把物体浸入液体,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C测出被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图1教材中的实验装置 从  相似文献   

4.
一、考点解读考点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形状、密度无关.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由于气体充满整个空间,因此气体中的物体体积始终等于排开气体的体积.考点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物体就上浮;如果浮力小于它的重力,物体就下沉;如果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物体就可以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对于…  相似文献   

5.
肖明华 《考试周刊》2009,(26):200-200
很多学生学到有关浮力知识的章节时就犯难,原因是浮力知识的应用涉及较抽象的计算题,同时它的综合性较强。学生要很好地掌握浮力知识及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其它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浮力问题综合性较强,其涉及密度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平衡关系、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物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读懂浮力知识点和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浮力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并通过几个例子解析浮力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漂浮或悬浮的物体,设某一状态所受浮力为F_(浮1),所受重力为G_1,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G_(排1);另一状态所受浮力为F_(浮2),所受重力为G_2,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G_(排2),则有  相似文献   

7.
法官:本次开庭是对一道浮力题答案进行仲裁.原题:一个在水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关于它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选自1997年远东中学新生入学考试单选选择题)正方:物体的沉浮条件明确指出,仅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物体就上浮,而上浮就是向上运动,物体上浮,受到的浮力就大于它的重力.因此,我方认为A是正确的.反方:众所周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物体就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若开始物体正向上运动,则物体就在平衡力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8.
在讲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都是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和金属块受到浮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以为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才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不能理解金属块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所受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笔者把此演示实验做了简单的改变,装置见图,演示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概念不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学不得法,用不应手。因而在解题中常出现各种错误。现对初中学生解物理题的过程中常出现的有关病例剖析如下: 一、错误联想 学习新概念时,如若存在着旧概念的干扰,就会由负迁移产生错误的联想。 例: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时候,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有关吗? 错解: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也随着物体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物体浸入液体内部越深,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阿基米德定律是从实验得出的规律,定律描述的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变化规律.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定律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物体在气体  相似文献   

11.
现行初二物理教材中有关浮力的定义是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引入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引入方式容易给学生形成下面错误认识:1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只受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作用。(实际上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拉力)2误认为重力和浮力的合力是弹簧秤的拉力,而方向向下。(实际上弹簧秤拉力的方向沿弹簧秤向上)如果改为先用平衡力的知识分析,再引入浮力的定义,就不容易造成上面错误认识。以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1.物块在空气中受重力G和弹簧秤的拉力F强调:弹簧秤的读数是弹簧种对物…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学习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思维活动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1问题引入:自由下落容器中的铁块所受浮力与静止时是否相同阿基米德定律是物理学中力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14.
浮力的计算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命题压轴题的重点和热点,主要命题型式:一是直接运用浮力的几种求法直接求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液体的密度;二是通过与密度联系,求物体的密度、体积、质量、重力及物体受到的浮力;三是与压强结合命题,如改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计算液体产生压强的变化.所以浮力的计算学习对初中物理来说非常关键.笔者多年对全国各地试题的研究,总结归类得出作为中考压轴题的浮力计算大体分为二大类.浮力的四种求解法 1.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F浮=G排=m排g =ρ液gV排① 2.弹簧测力计法公式:F浮=G物-F拉(拉  相似文献   

15.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物体的重力G和所受的浮力F的大小比较.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F<G.物体就下沉;若F=G.物体就悬浮;若F>G,物体就上浮.当浸没物体上浮到露出液面以后,浮力变小;直到变小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就漂浮,这就是浮沉条件的全部内容.在适当条件下,浮沉条件中一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比较,可以变通为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比较.这个适当条件是什么呢?一它们是:①物体是实心的;②物体_要浸没在液体之中.这是因为:浮力大小:F一po8VIn…U物体自重:G一egV……②①②两式相除;F/G。e*PV…  相似文献   

16.
浮力知识研究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受力情况,受液体的密度和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的影响.由于物沐在液体中同时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因此,对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与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关系的分析,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关键.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除了要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外,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教会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  相似文献   

17.
阿基米德定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浮力所遵循的规律.它告诉我们: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用公式可以表示为F浮=G排P液gV排.  相似文献   

18.
浮力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头脑中先有的错误观念,干扰了正确概念、规律的建立.不少学生认为漂浮就是象树叶一样漂在水上,从未把漂浮与排开液体联系起来考察.再如,认为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必大于重力.另外还有诸如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等等.二是浮力问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解题时常要用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和单位换算等知识,部分学生未掌握好.  相似文献   

19.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初二学生从“液体的压强”演示实验中,直观的感受到液体压强的规律,又从“液体压强的计算”中学到了液体压强的定量关系.学生能运用p=ρgh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但解释有关的问题就难了.学生往往把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跟容器中液体所受的重力混为一谈,把液体的压强跟容器的底面积相联系.如图1所示:学生难以理解水对茶杯底的压力小于杯内水所受的重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对p=ρgh的物理意义不理解,只是死背硬记套公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大纲,挖掘教材潜力,设计并制作了能演示“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系,而与液体所受的重力、容器的形状无关”的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制做工艺和演示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从数值上讲,(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用公式表示为F浮=m液g=P液V排g.从本质上讲,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的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