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2.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3.
“这些材料我也发现过,为什么没能写出文章来?”不少青年同志见到报刊上有些文章的题材暗合自己曾经有过的“发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从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及拙文《笔耕初期的误区与应对策略》(见本刊2006年第1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一点启示的。现不揣冒昧谈点体会,旨在与青年朋友交流并请方家教正。和氏之璧的故事多有记载,说法大同小异。据《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相似文献   

4.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刖双足,世人嗔怪厉王、武王不识玉。其实,和氏献的并不是玉而是璞--含玉的石头,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才得其玉--和氏之璧。璞打磨才会成玉,木受绳才能挺直,怎样使作文材料之璞变为作文材料之玉呢?用思维之石打磨,借智慧之剑雕琢,让陈材着色,叫旧料翻新,必能化平凡之木为神奇之材。  相似文献   

5.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6.
“理其璞而得宝”语出《韩非子·和氏》。璞者,藏玉之石也。“和氏之壁”为天下瑰宝,然而,当其璞未理之时却貌似石头,献宝的卞和因而两次被误解为“诳上”,遭受“刖足”的酷刑。蒙受奇耻深冤的卞和并不甘心罢休,又第三次“泣血”献宝。这次总算幸运,遇上了愿作点调查研究的文王,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为了表示对卞和沉冤的洗雪,文王将此宝命名为“和氏之壁”。  相似文献   

7.
一、古文助读子罕说宝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qǐ)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  相似文献   

8.
有则故事我始终难忘。可能它与我生平有关。楚人和氏于山中得,急忙奉献厉王。厉王使玉匠相之,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厉王以欺君诳上罪砍去和氏左足。厉王一死,和民又将贡之文王,结果又被剁去右足。可怜的和氏终日抱哭于山中,把眼睛都哭瞎了。直到武王即位,和氏所抱之才被钦认为玉。记得初闻此事,感叹之余也曾责备:有玉怎不懂自用,何苦献与他人招来横祸!及至后来始明白,如此愚蠢者并非和氏一人,和氏老乡屈原大夫不就抱玉自沉于汨罗江冰凉的水流中么!不过这段老掉牙的古旧,如今看来确有许多值得推敲发微之处。首先,…  相似文献   

9.
子罕辞玉     
宋人或~①得玉,献诸子罕~②。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④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⑤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注释】①或:有人。②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筑的官)。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④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停留多时。⑤攻:加工。  相似文献   

10.
不贪为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  相似文献   

11.
武王克殷     
武王①克殷②,召太公③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④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⑤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相似文献   

12.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  相似文献   

13.
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  相似文献   

14.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之,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  相似文献   

15.
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17.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恸哭于荆山下,乃至泣血,楚文王奇其事,命玉工剖石,果然得玉,遂起名为“和氏璧”。  相似文献   

18.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  相似文献   

19.
晋归楚钟仪     
晋侯(指晋景公)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日:"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伶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  相似文献   

20.
甘茂相泰章     
《阅读与鉴赏》2003,(11):20-21
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①,与之间有所言.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②?"对曰:"王且相犀首③."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