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该文对学习型社会概念、主要特征及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大学图书馆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平台的有关问题作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指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员所肩负的重任以及高校图书馆员应采取的学习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出发,力图分析、阐述高校图书馆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必要性,并就高校图书馆员如何适应学习型图书馆的要求,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的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历史的必然,在中国,相比较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专业的图书馆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担当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重要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日益被人们认可。图书馆建设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关键是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 ,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学习型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强化高校图书馆员的教育者身份,高校图书馆员也是教育者,教育者身份要求高校图书馆馆员承担新读者的入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馆员自身教师形象的塑造几个方面,发挥好教育者角色的作用,有利于把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真正地服务于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专业的图书馆员队伍,相对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而言,具有自己服务对象层次稳定、文献信息资源相对雄厚、服务规格与要求相对系统和规范等优点。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同样也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和社会公众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应通过延伸传统服务,发挥自身教育职能等措施服务于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学习型组织及其特征,阐明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学习型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现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对图书馆员在继续教育中各种培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 ,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较之传统意义上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但就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的构成来看还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应是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图书馆职业理念体现者的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凝聚力和同心力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 《成人教育》2007,(2):31-32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和教育理念,是在新世纪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环境。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研究学习型社会及其形成的根源, 对于增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推动全社会的成人学习实践运动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终身教育”到“学习型社会”理论、理念和思潮的演变,虽与人类社会自身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化密切相关,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科学技术发展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终身教育国际思潮不断演进的必然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希望脱离岗位参与学习,最理想的学习形式就是随时随地利用学习资源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自我导向学习模式迎合了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社会又为自我导向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与追踪,近年来我们逐步了解和认识到,除了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之外,美国还有近一半的专业人员工作在商业、企业、军队和政府部门领域,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致力于改进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绩效(特别是技术支持的学习与绩效改进).由此,美国许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授便扮演着至少是双重的角色:学术领域的教授和工作场所的学习与绩效咨询专家,本文所访谈的对象艾莉森·罗塞特(Allison Rossett)博士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与佼佼者.她长期从事着工作场所学习和绩效的研究与实践.从早期的工作辅助(job aid)、需求评估(needs assesgnlent)到近期的电子学习、混合学习、绩效支持等,对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罗塞特博士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教育技术系的资深教授,著名的绩效咨询专家.除了为美国的公司、企业、政府部门提供绩效咨询之外,罗塞特博士的影响还远至巴西、苏格兰和印度.罗塞特博士2000年入选<培训>杂志人力资源开发名人堂(HRD Hall of Fame),2004至2006年期间任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①)国际部主任,鉴于其在工作场所培训与绩效领域的杰出贡献,2002年获ASTD"贡献奖",被评为美国"海军教育和培训学习策略联盟"杰出会员,还服务于美国陆军"远程学习和培训技术"分会. 罗塞特博士的主要研究和咨询领域包括劳动力开发、需求评估、基于技术的学习与绩效支持、电子学习、混合学习等.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工作辅助与绩效支持:从教室中的知识到无处不在的知识>(2007),(2002),<超越讲台:在电子世界中传递培训和绩效>(2001,此书获国际绩效改进协会②"教学传播奖"),<先做重要的事情:绩效分析手册>(1999,此书获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教学传播奖"),<工作辅助手册>(1991),<培训需求评估>(1987)等.罗塞特博士的绩效咨询客户主要有微软、IBM、惠普、Fidelity投资公司、Deloitte咨询公司、苏格兰皇家银行及一些致力于电子学习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然森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斯第沃特.然森(Stewart Ranson)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其内容包括前提假设、指导原则、主要目的和建设条件等。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从应对人类社会变化和转型的需要出发,特别重视重建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倡导双重公民身份和学习型民主,并试图以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来实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转换。他的理论对于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热潮,美国也开始重视研究高等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的发展及其所应具有的使命。1999年9月,凯洛格州立和赠地大学未来委员会发布了影响深远的报告《回到根本:一个学习化社会》,该报告指导美国州立和赠地院校更好地回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同时,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处于学习化社会创建中的我国高校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8.
巴德鲁尔·卡恩博士(BadrulH.Khan)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教育技术领导专业的副教授,该校教育技术领导研究生专业的首任主任。Khan博士曾任得克萨斯大学教育专业的副教授和教育技术研究生专业的主任,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开发人员和测评专家。他在开放、灵活和分布式学习领域发表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著作,包括《基于网络的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1997)、《基于网络的培训》(Web-Based Training,2001)、《电子学习策略》(E.Learning Strategies,2004)、《管理电子学习》(ManagingE-Learning,2005),以及即将出版的《信息社会中的灵活性学习》(Flexible Learninginan Information Society)等,而且一些专著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非英语母语国家出版。此外,Khan博士还是美国《教育技术》的特约编委,加拿大《国际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评论》的顾问编委,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子学习文摘》、巴西《远程教育评论》、印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媒体与技术》、意大利《电子学习与知识社会杂志》、英国《国际学习技术杂志》、印度《印度培训和发展杂志》等杂志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19.
Mee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ompetencies creates a challenge for teachers. The authors provide a problem-based video framework that guides teachers in enhanc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o meet those competencies. To keep the focus on the content, the authors suggest teaching the technology skills only at the point the students need to use them. An example is provided on how the problem-based video framework was applied in a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or using video with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ntex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