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实验改进的目的"酸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中的教学内容。在本章节的学习中,教师为了探究碱性氧化物(如部分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反应,会补充拓展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而常温下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较慢,不能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做法是让氧化铜粉末与稀硫酸利用加热加速反应。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更快地观察到实验  相似文献   

2.
<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SO_2的学习为例来进行说明。一、从物质的类别来学习SO_2根据物质的分类,我们知道SO_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在此基础上定点环顾,其化学性质似乎可以尽收眼底。1.SO_2与碱的反应。如SO_2(少量)+2NaOH=Na_2SO_3+H_2O,SO_2 (过量)+NaOH=NaHSO_3。因为SO_2对应的酸  相似文献   

3.
1 注意易混概念、物质名称的辨析 1)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是指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2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金属氧化物,如K2O、CaO等.而Na2O2、K2O2这类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不仅生成盐和水,还生成O2,所以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还有一些高价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2,则属于酸性氧化物,它们对应的水化物是酸.  相似文献   

4.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课题教学中有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知识点学习,教材中提供的是稀盐酸和生锈的铁钉即氧化铁反应的探究实验,然后由此推广到其它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学习。除此以外,化学教师要不要补充其他的金属氧化物与酸进行反应呢?它们的实验效果与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的效果相比较,谁更好呢?结合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三学生的学习与年龄特点,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下两个原则进行课堂  相似文献   

5.
导语:同学们请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出示小黑板)氢氧化9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氢氧化钠跟酸碱指示剂反应”,“氢氧化钠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教师:氢氧化钙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教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学生答后板书:1、跟B碱指示剂反应;2、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踉酸反应;4、跟某些盐起反应。)教师:为什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学生:因为它们在发生电离时,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教师E书OH-)教师:其它的碱是否也具有这样的共同性质…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的特点,总结出了比较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首先通过物质分类的方法,从类别学习物质的化学通性,然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学习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除此之外的化学性质作为特性处理。下面以二氧化硫为例说明这一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首先从物质类别看,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应该具有酸  相似文献   

7.
对九年级“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酸与指示剂作用异常现象探究,发现强酸性条件下,酚酞试剂变为橙色.对盐酸和硫酸溶液与锈蚀铁钉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酸具有通性是因为电离出相同阳离子(H+),但相同的酸由于氢离子浓度不同或不同的酸氢离子浓度相同由于阴离子不同,均可能对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要理解分子的概念须抓住“构成、保持、化学性质、一种微粒”等关键字词,来领会“分子”概念中的一些隐含意义。1.所有分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但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其他的微粒,如原子。离子等。2.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成一定状态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单个分子无法体现。3.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不同。例如,空气中氧分子与氧气中氧分子都具有氧化性。4.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分…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2001年3月第一版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叙述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但又在第四节这样叙述:“证明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不仅说明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表示物质化学性质时用很活泼、比较活泼、不活泼、很不活泼是有一定区别的。如14页习题2.(3):氧气的化学性质()。A.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B.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C.不活泼,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  相似文献   

10.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未对缓慢氧化现象给予应有的展示与讨论,学生不仅对缓慢氧化概念难以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燃烧(剧烈的氧化反应)概念。为此,笔者以铁粉为材料,自制了一款"缓慢氧化实验仪器",学生能清晰、连续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效果很好。一、制作背景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  相似文献   

11.
一、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特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其实反应生成盐和水的除此之外,还有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这些都不属于中和反应.  相似文献   

12.
“归中”即高值与低值同时向中间值靠拢,“归中反应”就是物质某种性质的高值与低值反应生成中间值,归中反应是中学化学中一类较为常见的反应,若能具备其思想,对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掌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了解氯气的发现史,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水平. 2.通过学习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诊断并发展学生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知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诊断并发展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_、提出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酸和水反应这节内容后的科学探究中,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探究铁的活泼性以及反应生成的物质。教科书中要求实验装置应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等部分。教科书中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发生装置是由湿棉花加热提供水蒸气,气体检验装置是用肥皂泡和火柴来检验气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师和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的氨与酸反应的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此实验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氨与酸反应能生成白色晶体铵盐这一化学性质.但我们按教材所示的方法用普通玻璃片作为三种酸的载体分别进行实验,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6.
考测点导航本部分内容需掌握和运用: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运用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解决物质推断、制备、鉴别等问题;运用金属活动顺序比较金属的活动性,设计相应的验证实验。  相似文献   

17.
侍海峰 《甘肃教育》2014,(20):110-110
正利用气味与色彩的不同,区别不同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更离不开"气味"和"色彩"。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物质的色、味等物理性质及其不同的化学性质来鉴别物质,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中的气味与色彩,不仅能够鉴定出不同类的物质,甚至可以判断出具体是什么物质。因此,必须重视"色"与"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1."色与味"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色与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  相似文献   

18.
周静 《辅导员》2012,(27):49+41
物质化学性质的探究方法是:现象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和拓展与迁移。如何能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探究方法,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实验设计的习题一直是化学教师探讨的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谈一谈对"铜化学性质探究"一课的教学体会。首先,问题的设计要自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就能够发现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铜化学性质探究"一课是科教版第一章  相似文献   

19.
<正>常见酸碱的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酸碱指示剂与pH是中考化学试题的必考内容。命题时常会与实验探究活动、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题干信息多样,情景模拟性强、知识的综合性强。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为主。一、构建酸碱化学性质网络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可用图1、图2表示,也可以利用下面的口诀记忆:酸碱学习并不难,记住通性是关键;酸碱见面必中和,生成盐水并放热;盐碱反应要双溶,不溶物质会生成。  相似文献   

20.
况艺娜 《化学教学》2000,(11):28-30
1 对教材的理解和安排1 .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上教版 )第二册《氨、铵盐》一节教材中“氨气”部分内容。本课容量大 ,各种实验现象繁杂 ,让学生在短时间 (本校每节课 40分钟 )接受大量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思维、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能力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基于此 ,我把《氨》这一节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氨的物理性质教学以及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和实验设计讨论上 ,第二节课完成对氨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1 .2 教学目标1 .2 .1 知识目标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