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民间宣卷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是江南多种戏剧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一种古老曲艺,其音乐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梵呗,而它的宣唱脚本"宝卷"则产生于北宋末年.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江南作家苏童的创作来源于江南文化。综观其小说,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是江南文化在当代的演绎与再现。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一、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苏童在小说中细腻准确地塑造了一批美的女性形象,从纵向角度来看这可以追溯始于东晋永嘉年间的唯美主义文化传统;二、梦幻灵性的风格。苏童的小说时空混乱、叙事模糊、意象繁杂,这主要受之于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感伤颓废的语言叙述。这是江南这块特定地区人文和地理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梦里江南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没有去过江南,但江南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所知道的江南,是婉约明净的江南,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莲叶何田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江南!江南,流淌着唐风宋韵;江南,演绎着千般风情.江南于我,永远是一个不愿醒来的梦.梦中的江南,有山有水,如诗如画,"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梦中的江南,是一幅锦锻,秀美、柔软,任何辞藻都不能形容出它的韵致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和"打油诗",不断讲述记忆中的江南小城镇上的"生活故事"。这些"生活故事"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记忆。这些作品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媒介",具有"文化记忆"媒介的三个功能:存储功能、传播功能和暗示功能。周作人的众多文本储存了关于清末民初江南小城镇的文化记忆,传播的又是江南小城镇社会群体的记忆。周作人主张言志的小品散文,而言志方式则为隐喻和暗示。  相似文献   

6.
江南的传奇     
江南。轻起微声,宛若翠玉啷当,金铃脆响。"江南"这个词带有一种无限的朦胧和遐想,江南的景牵扯着一种"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迷蒙。细雨,深巷,蝶恋花;海棠,流水,浣溪沙。聚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江南,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烟雨相伴。多愁善感和雾霭弥漫,是江南的美丽与神秘,那潺潺流水更是上天对江南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后,中国佛教精神从出世转向入世。无论是新禅宗还是受新禅宗影响的新儒家都不再把"出世法"和"世间法"截然分开,"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入世精神成为唐宋以后中国宗教伦理的核心。江南地区不仅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最兴盛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是工商文化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地区;而江南工商文化精神的形成正是受到佛教入世伦理的深刻影响。江南工商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工商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勤俭"、"诚信"、"忍辱"等成为江南商人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学术话语分"借符号讲话"与"借人物讲话"两种。理性机能发达的西方人,最擅长的是以抽象的符号替代活生生的个体;诗性机能发育更为充分的中国人,则习惯于通过感性的声音、事件让生命自身直接到场。"借人物说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性人文学术谱系,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感受涵摄论证,以经验贯通理性,以细节建构本体,以人物澄明精神。江南文化精神并不存在于抽象的概念演绎与使人周身不自由的灰色的理论体系中,而是直接地澄明于人的感性生存与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最美是江南     
撷取了作者与点评者互动的"片言只语",以飨读者——"这是最美的江南: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却有小桥流水人家。来过江南的人,能不忆江南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他们享受的是生活的宁静和家人团圆的快乐,这样的江南才是最美的江南。  相似文献   

1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江南,其文化富灵性与诗意,在独抒胸臆中,也往往洋溢着理性品格、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对社会俗见、对经籍、对圣贤成说,江南智者常持反思的态度,独立的见解,显示出可贵的自由思想的风骨。  相似文献   

11.
走过江南     
喜欢江南烟雨蒙蒙的水乡,喜欢二胡幽怨缠绵的低弦,总觉得江南与二胡是分不开的,都有一种湿漉漉的哀伤,江南与二胡该是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缘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13.
现代艺术的发展经由初期阶段后,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索——追寻创造出一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新的设计形态。而江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美学、诗性气质,使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思维和深层情感的表达上有了“根”的依据,从而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支——江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的分析,再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江南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渗透,进一步论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江南文化的演绎与重构,希冀对江南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动进行深刻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4.
"江南"的文学故事难以计数,它们构成中国文学最有情致的,也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江南"实际早已突破单向地理学意义的框制,它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符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整合、应用、拓展江南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科学构建语文教学的文化平台,势必能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启蒙下的江南文化课程开发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品质,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都有积极作用。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依据已构建的课程体系,以"麦秸工艺"课程为例,探讨课程建设的基本样貌、课程"全科整合"的基本框架、课程教学的推进路径、课程资源阵地的建设、课程管理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地理基础。认为江南地区温和湿润的气候、水乡泽国的地形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稻作和舟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制约江南文化精神发展演变方向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7.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19.
《江苏教育研究》2012,(31):65-66
镇江市江南学校.原名镇江市江南高级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当时镇江市第一所民办中学,2000年更名为镇江市江南学校。2010年回归公办。目前,学校共有48个教学班,1800多名在校学生,教职员工20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70余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学科带头人2人。近三年,学校借助省"初中教师研修基地"这一平台,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广大教师注重专业提升,各类比赛有多项获得了国家及省市级以上奖项。学校秉承"志存高远"的校训,  相似文献   

20.
二胡亦称南胡,深含乐器的变迁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二胡艺术的"苏南现象"的形成受到了江南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着它形成的时代契机,再加上苏南二胡艺术家的推广传播和大量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的出现,让二胡艺术有了它的地域性特征。二胡艺术中的江南音乐风格及其技法表现特点,充分显现了苍凉的胡琴和柔婉厚重的江南文化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苏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