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天津地方的社会救济事业肇始于明代的养济院,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育黎堂、普济堂、栖流所等救济机构。从清末到民国前期,在社会救济领域,官民合作的特征很明显。1928年以后,官办救济事业得到强化,官方救济机构办理得较有起色。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中央决策,兴办地方救济机构;劝导地方精英助办救济事业;以救济事业作为维护地方安全,救助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政府审计的演变过程、审计模式、资金来源、权限范围、审计工作重,点和地方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六个方面进抒了系统阐述,进而对中西方国家的现代政府审计制度展开了比较研究。在这六个方面的阐述过程中.严格以各国的审计法律条文为基础,充分保证所论述内容的权威性。文章在指出我国现代政府审计法律中的优势和可贵之处的同时,也谈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政府审计法律中的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以期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府审计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行政救济制度是现代国家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由于行政救济不力,行政救济效率低下,造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不断。有效发挥行政救济功能,能够补助当事人的利益损失,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开发商、房屋所有权人是拆迁纠纷中的利益主体,且地方政府、开发商具有利益共同点,与房屋所有权人往往处于博弈的两端。利益分配不均、分配程序不公开导致拆迁纠纷与城镇化相伴而生。只有从重构利益分配格局、降低地方政府拆迁的积极性、健全救济渠道等方面着手,来解决拆迁纠纷"井喷"的严峻态势。  相似文献   

6.
国民政府时期广东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难侨救济活动,在难侨的收容、遣送、留医及安置方面做出了不少实绩,体现了其现代政府的职能。两次救济在政府初衷、政策及效果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出二者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所处政府职能转换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注重地方高校的建设发展,尤其重视各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了国家、地方及高校学科建设三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天津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整建制地方高校——天津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是全民族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它离不开商界的付出。抗战时期,惠州商会沟通政府、联系商户,从响应政府号召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建议举办救济贷款发展市场、恢复航运繁荣市场的经济举措,到自觉抵制日货、参加自卫游行、主动组织募捐支援抗战的爱国行动,再到组织消防公所、救济灾难民、协助建立教养院等热心地方发展的公益事业,处处都可以看到商界的影子。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增加了地方抗战的实力,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认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经济较发达、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地区条件比较成熟 ,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由于农村社会救济任务繁重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难度相对较大 ,这些地方仅靠当地财力 ,很难实现保障的全覆盖。应继续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 ,大力实施 2 0 0 3年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从总体上讲 ,目前只能在财力充裕的少数地方开展试点 ,尚不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我国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以先进的行政理念重塑政府行政观念,制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完善司法救济途径。实现政府角色的历史性转换,构建由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的“行政范式”。  相似文献   

11.
清代亳州的社会救助体系由中央政府实施的优老、蠲免,地方政府设立的善堂、仓储设施和民间义行构成。该体系集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面向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以扶危济困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此外,由于灾荒较其他地区更为频繁,亳州地区社会救助设施的建立及其运行均体现出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通红卍字会是"世界红卍字会"的分会。通过地方史和社会救助网络的双重视阈,对南通红卍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做一番探究,可见地方红卍字会运行兼具本土和网络双重属性。会员本土绅商的属性及立足地方的社会救助机构使其能够积极谋求地方政权机构的支持。网络属性使地方红卍字会区别于传统地方绅商救助团体,其社会救助具备了社会救助资源募集地与救助地分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进入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①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14.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侵权一旦发生,会给众多的人造成损害,对这些损害的救济不仅事关被侵害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介入大规模侵权事件,为被侵害人的损害救济提供便利条件,对被侵害人实施救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探索建立政府介入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的机制,比如政府介入的条件、方式、管理体制、行为约束规则等,其目的在于为政府介入提供规则指引,规范政府的介入行为,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充分救济大规模侵权受害人,实现权益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对鄂西后方的灾民和战争难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济工作。这些救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情,但对减轻灾民的痛苦,稳定后方的社会秩序,增强抗战力量,仍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三部门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神话的破灭,第三部门在各国蓬勃发展起来。第三部门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优化资源配置、弥补政府救助资金不足、提高社会救助供给效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社会救助过程中,除政府作为主体救助力量外,民间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民间力量用于社会救助主要采用劝分、售卖度牒和创办义庄等形式。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规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逐渐完善的。以近代天津为例,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所颁布的各类经济法规对企业的兴起和发展都起了关键作用。同时,经济法规的产生和发展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不同时期的政府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颁布与之相适应的法规。总之,经济法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府维护国家政权和经济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