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德育现代化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出发,探讨德育现代化。论述我国德育现代化的基点即民族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传统的现实改造;从现代化的全球视野出发,探讨我国德育现代化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德育观,积极吸取优秀外来文化和先进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德育概念的内涵及历史嬗变,正确认识坚持大德育观的客观必然性,理性思考大德育观与德育泛化的"恩怨纠葛",才能使德育既不失于"狭",又不流于"泛",从而提高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意识对象观、道德观和交往实践观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德育观,在德育对象观上克服抽象主义,坚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德育课程观上克服唯知识化,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在德育路径观上克服简单说教,坚持以人的交往实践为着力点,在现实生活情景和主体交往实践中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现代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忽视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一直处于低效之中。现代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是建立在学校德育课程之上的把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程观,是指导德育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才能为现代德育的实践和实效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则是一门艺术。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中职生德育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指导观:明确中职生德育的出发点;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对象观:注重德育对象的客观性、能动性、具体性和可塑性;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转化观:立足系统性,抓好反复性,注意渐进性;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坚持以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德育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香兰 《江苏高教》2008,(3):113-115
当前大学德育的人学观是"实体"人学观,它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人是单子式存在"和"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预设使大学德育忽视了环境的道德教育意义,促成主—客形式的关系结构,使大学德育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大学德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分离;单子式存在的人学观致使大学德育走向灌输、边缘化和相对主义;物性人学观中的大学德育埋没了人性,遮蔽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工程,坚持在职教德育工程构建中不仅要强调纵向"三维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协同,还要强调横向"三维一体"——哲学、科学、实践在德育中的结合、协调、同步;根据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用哲学把握德育方向,用科学优化德育过程,用实践实现德育目的,用家庭、学校、社会各子系统的全员参与来保证能起"德育"作用的各要素相互联系,产生协同效应,来促进、提高职教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要明确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含义,认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必要性,讲求以人为本德育的方法,避免出现一些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张祥华 《文教资料》2012,(23):144-146
运用教育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当代青年学生,有利于明晰教育对象特点,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青年学生的评价大致经历了"悲观主义——理想主义——忧心忡忡——价值多元"四个阶段。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既有体现时代进步主要特征的长处,也有教育的先天不足。当代青年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德育的社会观、功能观、层次观、效益观、效应观等科学的德育观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是取得德育显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德育观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通过对近十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我们认为,新德育观的基本点或核心应当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民族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育人,遵循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原则育人,按照新的德育任务要求、内容规范、方式方法和学生的特点育人。新德育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日大,即和大教育观相联系的大德育观,建立起多维、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纵横贯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民族文化之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不少模块中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意在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引导新时期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形成对中华文  相似文献   

14.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观,即人化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德育活动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你"之精神相遇观认为,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为一种互理解、协同进步的互动式关系,"信任、自由、包容"应为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道德基础。由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关注设置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构建"我—你"新型师生对话关系和建立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崔月娟 《教育与职业》2012,(20):176-177
文章从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入手,探究了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对策: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和实践"两全四自系统化"的育人模式;坚持"大德育观",全员抓德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作用,挖掘学科德育功效;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发挥网络德育效能;细化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建立心理档案,发展咨询教育;从学生自身入手,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探究其丰富的理论来源,在其职业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爱国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加上黄炎培受到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和国外职业教育德育观也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大德育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是人类德育心理思想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包括佛教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佛教的品德心理结构观闪烁着中国人道德智慧的光芒,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德育心理思想体系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并提供给现代德育很多深刻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视知识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倡导"生活即德育"的思想,提高德育的实效;倡导自觉自悟,培养道德自我。可借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心理体系,并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受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也应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促进网络时代学校德育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教会大学生"学会选择"的德育观、培养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德育观以及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特色,德育目标突出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培育,德育内容凸显多元统一性、渐进性和创新性,德育方法注重多样性、生活化和实践性,德育环境具有政府主导和"四位一体"的特征。我国应学习借鉴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经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德育,不断创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营造全民德育环境,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