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先来看笔者的“创意作文之寓言写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寓言创作。【教学过程】一、导语:给创意安一个美丽的家——寓言写作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写作的时间,今天的作文,创意作文之寓言写作。二、什么是寓言明确:用简洁、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较深刻的道理。即用事说理。请同学说出几个自己印象较深的寓言。(例:《狐狸与葡萄》《买椟还珠》《蚊子与狮子》)接下来我们也一起创作一则寓言:《香烟与蜡烛》。分析:  相似文献   

2.
寓言的美学意义初探深圳刘国华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奴隶社会始,寓言就产生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有《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菜辛寓言》。我国古代寓言也很有名的。它脍炙人口,其味隽永,深受...  相似文献   

3.
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寓言结尾的特点。 (一)寓言通过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常将道理暗含于故事之中,因此,常以记叙的方式结尾,故事写完了,文章也就结束。如《自相矛盾》的结尾:“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掩耳盗铃》的结尾:“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相似文献   

4.
正板块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吗?引读课题。2.《鹬蚌相争》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用一句话来概括?浓缩成八个字两个词,也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3.《鹬蚌相争》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4.你发现寓言有什么特点?(板书:小故事、大道理。)5.今天,让我们再读《鹬蚌相争》,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板块二:比较阅读一比:文言文《鹬蚌相争》1.课文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原文是一段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一读,难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5.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这是寓言的定义,也是寓言最基本的特点。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曾说过:“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是对寓言特点最形象的描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7课寓言,共10个故事。这些寓言可分两类:一类是人物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一类是动物寓言,如《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寓言是教育儿童的艺术工具,教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寓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儿童形象地去认识抽象的哲理,提…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世界名著《伊索寓言》。寓言这类题材作品,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在结构上往往分为两部分,先叙写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点名寓意。  相似文献   

7.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更难弄懂。《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学习本课,教师应着...  相似文献   

8.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寓(yu)言寓言,就是寓 “理”于“言”;通过一个短小 的故事,揭(jie)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寓言这个 文学品种的基本艺术特征(Zheng)。伊索的《葡萄园里 的珍宝》,正是说明一个发人深省(xing)的生活哲 (Zhe)理的优秀寓言。  相似文献   

10.
<正>一、寓言的文体特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  相似文献   

11.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和《叶公好龙》这三则寓言,都以假托的故事说明道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教育。我根据寓言的特点,在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重视了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让学生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上,分析存在于故事本身中的逻辑关系。三则寓言,篇幅虽短,但它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过从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上来看,存在于这三个故事中的逻辑关系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拎出故事情节,然后再让学生分析情节之间的关系。例如《拔苗助长》,先写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意图《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六册第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的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很多同学都已经听过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故事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像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寓言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以此寓彼,以浅寓深,以近寓远,以小寓大,以古寓今。总之,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智子疑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寓言四则》里的一则简短的文言寓言,共43字(不含标点符号),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故事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师:那好极了,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猜一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如果你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给你一本书。注意看大屏幕(课件依次演示反映《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四个故事主要内容的图片)。生:看图片猜出四个故事。师:了不起,一下就把四个故事都猜对了。书里还藏着小秘密呢,仔细看,你发现什么了?(课件演示:打开四本书,里面有“寓言”两个艺术字。“寓言”两个字里还套着“道理”、“故事”四个字)生:“寓”字的里面有“道理”,“言”字的里面有“故事”。师:看得真仔细!那你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7.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更难弄懂.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我们教学寓言的一个难点.如何揭示寓言的寓意呢?可用下面几种方法.一、摘句法.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第四册第15课)文未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  相似文献   

18.
[课例]《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你们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静静思考后纷纷举手。)  相似文献   

19.
一、文体辨正《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故事寄托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样式。从这个定义来看,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较难弄懂。这就是说,揭示寓言的寓意是教学时的一个难点,要着力研究合适的解决办法。下面以教材中的成语寓言为例介绍几种揭示寓意的方法: 一、摘句析义 有些寓言,文中有现成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揭示寓意,如《狐假虎威》文末一句“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叶公好龙》文末一句“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