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振兴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作为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网络文学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担当和历史重任。面对当前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学创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提高自身境界修养和创作能力,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营养,以真善美为底色,打造精品力作;网络文学网站、学校、媒体及社会各方面也需为网络文学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努力,促进网络文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状况有关,与我国现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传统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美学研究的艺术学转向、文艺学研究的审美论转向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文艺美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建设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尚未得到明晰的界定,而其丰富的理论价值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值得我们结合中国美学发展历程进行理解和阐发。尝试从四个方面描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一是以“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为渊源,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有普遍性的感兴创作观念和宇宙生命感;二是真善美高度统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三是理性与感性的动态和谐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四是超越模仿现实的意象与意境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表征。这里的尝试分析,只是从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方面加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学是指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理论及有关学问;沂蒙精神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从兵学文化传承、古今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形成、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发展等角度,对"孙子兵学与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将对孙子文化的传承和沂蒙特色文化的弘扬,对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典悲剧理论建立在"肯定本体论"的基础上,而当代悲剧理论则是以"否定本体论"为基础的;作为一种"同一论美学",它们都是对悲剧本质的掩盖.只有将"差异"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对精神冲突、灵肉冲突、生命冲突的差异分析,才能使悲剧的审美本质得到真正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时强调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属于哲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艺术哲学,或哲学艺术学.文艺美学,就是文艺哲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中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根本规律.探讨建设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美学,如果从艺术的人类价值学和艺术的社会本质论的视点来切入,那么,"现代性"就是一个不容回避而且具有本体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将杨维桢诗歌放在元曲盛行的背景中考察,认为杨维桢诗歌的主导风格、反传统性及“俗化、露化”倾向和句式的变化等均深深地打上了曲化的烙印;杨维桢的“老铁桢精神”渊源于关汉卿。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中“止”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主体通过虚静、坐忘的直观方式融入自然,体悟“道”并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同时“止”与无为、齐物等思想密切相连,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注重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的自然生态,追求物我交融、和谐均齐、自由健康的精神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此外,在文艺活动中“止”涉及主体自然审美方式、想象构思、行文凝滞通畅等问题。庄子哲学美学影响深远,提供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3.
《烟壶》是著名作家邓友梅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乌世保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在他的性格中既有传统旗人生活给他留下的烙印,同时作家又赋予了他新的时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匠的主阵地,必须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又红又专的工匠人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广东省示范校和一流校的建设,探索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打造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队伍,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校园活动为重要载体,融合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的学术研究从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出发,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迁衍为视域,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即是一部文明史,而“人学”则是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张岂之在“人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契合,辅以西方相关的大学理念,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观”,彰显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中,张岂之不断丰富着“人文教育观”的内涵,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构建、研学实践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人文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并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会通,在建设“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是构成七月诗派创作的自由奔放的形式的两个相互联结的重要因素。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来自力的情感内容,而当它们一旦成型之后又给了力的情感内容的表达以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诗歌理论纲要,也是唐诗革新的著名宣言。短序主张"兴寄"和"风骨",一扫齐梁以来的宫廷形式主义文风。《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等便是陈子昂践履自己诗歌理论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