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比较诗学视角聚焦钱锺书《谈艺录》中的中西诗学共同体意识及其文明精神面向。重点分析:(1)《谈艺录》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2)历时诗学论;(3)本体诗学论;(4)钱锺书批评意识的精神面向。揭示《谈艺录》秉持的诗学认识论公理,即:异类互补、异中证同;彰显《谈艺录》表征的异质多元诗学和异质多元文明认知模式;反思现代批评意识的内在张力,即精神化运动与文化物质实践,不同文明之间知识、观念、审美品味等的迁徙流动,传播变异与跨文化的文化物质实践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对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文学的生命主题,也有其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先秦到唐代文学的生命主题经历了非理性生命现占主导地位,生存意识的自觉,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179-184
口21世纪文论 中西悲剧的差异 —兼评姚一苇与黄克剑的中西悲剧观 关于现代白话文体的知识考据 诗歌本位与道德直觉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论新诗的时间意识 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 简单的丰富:数字“一”与中国的美学精神 从“文本批评”到“文化批评”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诗学正义 —中西诗学命名问题思考 裂变与整合:在新文学与俗文学之间 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及其时代定位 逆境中创新精神的坚守 —卢卡奇、胡风比较研究 飞人寻常百姓家 —浅谈网络诗歌中诗人身份的变化 论“张爱玲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  相似文献   

6.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比较文学是以中西比较诗学为发端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中西比较诗学既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比较自觉意识增强的自然选择,更是中国传统诗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回顾这一历程,有利于当前中国比较文学和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生成土壤的不同而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其文化意识有着各自的内在价值,文章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了中西文化意识在文学中的渗透,明确了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加强中西文学交流与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朝鲜—韩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直接受到中国汉语诗话影响,并以汉语诗话为其主要载体,但它在接受与运用过程中,自始至终立足于本民族文学创作发展,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显示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主、自立、自强、自豪的精神,求创新,求发展,走自己的路。诗学的民族意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增强。这种精神和意识建立在全面大胆开放接纳的思想、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其开放接纳,文学以汉族为主,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体式以诗词为主,亦取小说戏曲;国别以中国文化文学为主,远及经由西域传播的印度文化与文学。在接纳中比较,在比较中接纳。双向交流促进了朝鲜—韩国古典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人物“同情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从生命本体论出发评诗论文。因此,中国诗学重视生命体验,讲求物我同一境界的营造,带有明显的生命美学之特点。通过对“兴”“味”“意象”几个诗学范畴进行简单梳理,探求其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乃至一个新兴学科,比较诗学,尤其是中西比较诗学在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热切关注。中国的比较诗学始于清末王国维,30年代获得发展,80年代得到复兴。由中国的文学现实所决定,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表现出一种早熟的态势,并以侧重中西诗学的比较为特色。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诗歌的主题、意象、审美风格都同基督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诗歌以殉道者形象作为抒情主体,讴歌牺牲精神,并表现出悲悯情怀。而其诗中昂扬奋发的生命激情与生命意识则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的顽强的生命意志力与以死求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视域而言,文化是文学的上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突出的体现于对文人创作审美态度情感倾向的左右和牵制,对他们精神意识的主导。导致文学作品中家园、生命、功名等意识母题的集中出现和差异性抒发表述。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宗白华的诗学特质.宗白华诗学的生命特质观包括这样几层含义:生命和精神是诗的源泉,诗是生命的表现,诗的最大价值是对生命的真相与意义的启示.生命特质观明确了诗的生命本体,从而确立了它在宗白华诗学中的决定性地位.宗白华的生命哲学为其诗学生命特质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哲学基础,并促使其诗学整体呈现出哲性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赵学存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24-128,133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吴家荣教授的新著《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种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示范作用.受其启发,本文拟出一个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主流中,文学审美生命意识以文明化后的阴柔意识为主,而生命原始血性的狂野和自由却很少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本文从生命的原始野性角度粗略探讨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狂野与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0.
儒道释三家的心灵体证和学术理解影响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契合于传统美学的意境体悟和生命意识.书法的文化传统折射出中国艺术的生命状态,成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中国书法是书家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书法创作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创生过程,是书家体味自然,感物动情,将其主观意念下的宇宙生命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挥运于纸端,书法作品成为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生命精神的凝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