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底层文学”的作品在学术界的质疑声中大量涌现,仔细解读这些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底层文学”的作家们在创作中走入了误区。诸如作品中底层生存环境与现实的偏离、情节的“失真”和人物的“空壳化”等。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底层写作”对于政治性“底层”的过度关注,为其开拓了艺术的空间,也使其存在着难以持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坚持“底层精神”的前提下,“底层写作”应当汲取“左翼文学”的缺陷教训,将“政治的底层”内化为知识分子“生命的底层”。在这方面,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7.
“底层文学”创作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底层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三点:过度的苦难叙事、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故事的过分追求.“底层文学”创作困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要改变这种创作困境,应该从世界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中吸取精神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8.
论文分析了近来底层写作两种倾向:“美学脱身术”和“苦难叠加”,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并不能真正表述底层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儿》在“底层写作”中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思想背景,并将其与“左翼文学”的传统相联系,认为“左翼文学”在历史实践中虽有诸多失误,却是当下理论与创作界值得重视、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写作及论争如火如荼,"底层"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本文从底层文学出现的原因,底层文学的研究现状,底层文学出现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底层文学面临的出路等方面进行阐释,试图重拾人们一度冷却的底层审美热情。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王十月是知名的“打工文学”作家。在近年崛起的“底层写作”浪潮中,“打工文学”俨然已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流。不过,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底层”作家所经历的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视野转向,而王十月曾经的“打工仔”身份注定了他的“底层写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下至上的视野提升,其实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其社会性方面,对于底层文学的美学特征的关注相对来说则比较少。笔者以新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底层文学文本为参照,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归纳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诉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悲剧性的文学底色。  相似文献   

14.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为描写对象,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当代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新时期以来他执着于卑微人生的关注,擅于运用富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手法描绘底层个体琐碎的日常生活,讲述当代独特的“中国故事”,并从中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且他还特别深切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精神状况,深入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去探究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文学的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嬗变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内容思想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两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以加深对"底层文学"研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草根文群”是美华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它生长于美国移民社会的底层,其创作具有作品内涵的底层性、文化指向的寻根性、创作方法的现实性、人文关怀的深切性等共同特点。这一文群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美华文学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学指导》2006,(5):F0003-F0004
历次沙龙活动朱国华: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黄敏:新闻话语的互文性研究田全金:文学翻译的政治和文学翻译的美学王峰:文本阐释的几个意义层次刘旭:底层、文学、精英主义魏泉:出入于文史见之于行事——关于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思考范劲:阐释的阐释——残雪、余华对卡夫卡的解读及其他刘晓丽:附逆文学的表里——以伪满洲国时期的“献纳诗”“时局小说”为中心薛毅:近代的超克  相似文献   

19.
2004年《那儿》的发表被视为“底层文学”与“底层话语”形成的标志,“底层话语”在把“工人阶级”重新带回到各种理论和思想争论的中心时,也暴露出无法进入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分化的历史脉络,无法把握市场在破坏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时,也再造了这个阶级的现实。本文正是通过重新解读《那儿》,剖析出“底层话语”如何在“去政治化”的逻辑的主导下,既遮蔽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建国运动中获得阶级意识的政治过程,又无法对传统工人阶级的分化和溃败做出内在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邵燕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