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遭受着户籍、就业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这种制度性排斥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对农民工的不同制度性排斥的运作机制,并据此提出反社会排斥的对策,最终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流动人口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得以运作。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和谐要求社会融合。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是一个很突出的社会矛盾,已经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成人教育能关注到城市农民工需求的各个方面,在消解农民工社会排斥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5.
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早期现代化的必然遭遇,当城市资本存量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城市定居时,政府对农民工的态度处于吸纳与排斥之间的两难境地;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加深了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认同。农民工城市难融入状况的改善有待政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流动的加剧,大批农民流入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伴随的社会问题更发人深思。可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看当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保障排斥和教育排斥,而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是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光 《华章》2013,(2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规模与日俱增,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大规模无序流动也造成了城市内部严重的结构性紧张。农民工进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新的社会关系网建构中又遭受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存在一种排斥性壁垒,再加之空间隔离,使得整个过程阻碍重重。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思考流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思考社会关系网络排斥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运作逻辑,思考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异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受歧视问题日益突出。分割的二元结构、城市观念的排斥、农民素质不高成为农民工受歧视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必须加快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引导城市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民贡献,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现代化必须关注人的现代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农民工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流动的经历使得农民工初步接触了现代性,然而城市社会的排斥、职业选择困难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较少接触大众传媒等因素则制约了农民工进一步现代化。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在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传统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缺失。此外本文还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期,农民工被歧视现象频频见于网络,很多农民工因衣服脏、身体异味等原因在轻轨或公交车上不敢坐座椅,甚至遭到其他乘客的排斥或哄撵。如今,春节长假,农民工返乡导致了很多行业的用工短缺。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民工用工短缺的原因,进而,从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及城镇居民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口特质,指的是社会中某类人口的特殊规定性。农民工群体自身的人口特质条件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权利意识、行事规则、文化趋好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差异,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着潜在的影响。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特质,以使其尽快适应城市社会生活,与城市环境之间建立起新的适应性平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社会群体,其居住方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在居住现状上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居住条件简陋以及居住环境恶劣,这样的居住情况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要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必须从法律的层面上保护居住权,立法保护居住权并确立居住权的宪法地位,此外还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完善与居住权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并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17.
消除社会排斥,实现农民工的国民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农业劳动者从农村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城市化的核心,在这一进程中.社会排斥影响了农民工的转移.使之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消除制度壁垒.实现农民工的国民待遇,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哥们加油干呀!努力加油呀!完工去领钱哪!小康日子到啦!”这也许是很多工地歌中流传着的一首,它包含着农民工们真挚的感情,它唱出了农民工们的朴实,唱出了农民工们的许许多多……农民工——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农民工——一群勤劳而朴实的人们,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同时,农民工也是一群令人瞧不起的人群,有人骂他们垃圾,有人藐视他们乡巴佬。但是今天,我要为农民工唱一首歌,一首赞美之歌!你可知道什么是农民?你可了解农民工?你可曾将心比心地为他们想一想?你可曾设想过如果我们的城市没有农民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是的,农民…  相似文献   

19.
第二代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拥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但相关社会制度缺失,利益诉求困难和城市社会环境排斥,使他们不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成果。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弱势群体问题并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基于此,应从社会制度安排、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环境支持等方面着手构建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促使第二代农民工向城市新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而发展,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市民化"命题。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遇到了来自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重重阻碍。从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及其法制需求入手,沿着农民工从农村退出法律制度、农民工城市进入法律制度、农民工融入城市法律制度这条逻辑主线,详细论述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法律制度建设问题,以求以法治的手段为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历史进程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