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预设是制度设计的根本前提,性善与性恶两种人性预设导致了中西方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从人性出发,德治与法治在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足,德治与法治的价值互补使二者的结合具备了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德治在实践层面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制度中介。  相似文献   

2.
饶鉴  刘亚进 《考试周刊》2013,(25):29-30
任何对人物的认知,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不同的人性假定,催生了不同的政治人物报道视角和报道效果。西方政治人物的报道理念是建立在"人性本恶论"基础之上的,因而报道更加注重对政治人物的监督;而中国的政治人物报道理念则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论"基础之上的,因而更加注重对政治人物的宣扬。本文从人性论入手,深入解读中西方政治人物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 ,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 ,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 ,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性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优于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哲学的鲜明特色,西方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不无启示,中国传统性善论可能是人治的痼疾。法德兼治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者法治理念的异同之处予以梳理、阐释,并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进一步剖析东、西方法治观念不同走向的产生缘由。认为是独特的地缘环境、农耕经济、宗法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迥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德治主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古代政治的演进历程,其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传统德治主义强烈的阶级色彩,限制甚至阻碍了法治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弊端。根据制度设计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理论,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不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更应在经过对传统德治主义的批判之后,充分吸收、继承中国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与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文章通过二者政治思想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呈现出他们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揭示出他们思想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二者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研究政治问题,但在思想基础、人性观、政治制度观和核心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贺麟对中西哲学的融贯创新及其学术建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麟总结先辈时贤融采中西文化的得失,确立融会中西正宗哲学的理性自觉,他以西方近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和方法资源,构建起新心学体系,他还力主发扬中国优良传统建立强大的民族精神,标举"文化抗战"和"学术建国",为中国的文化重建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族群"作为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一度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又出现了民族问题"政治化"的观点。尽管西方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去政治化"、"文化化"的政策取得了成功,但这并不代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同样适用于中国。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使中西方早期人性学说均呈现出向善的特性。但随着不同生产方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性学说分别被置于"情"和"理"的统率下,出现了德治与法治的分歧。在随后出现的性恶论思想中,中西方在践行各自的人性理论过程里更加凸显了法制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杜威的政治哲学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在现代政治思想领域的具体表达,自由是杜威政治哲学的起点,他的新个人观、新民主观及其整个政治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就杜威新自由观的几个问题重新审视,以加深对他的自由观的理解,从而为更好地研究杜威的政治哲学奠定基本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制度自信的依据不应仅仅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建设,还应该建立于对西方政治制度全面深刻认知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从历史文化比较中坚定制度自信,有利于大学生从现实发展比较中坚定制度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正确辨别媒体宣传中坚定制度自信。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开设西方政治制度及其相关的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组建由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参加的西方政治制度学术沙龙,建立能够及时解答大学生对西方政治制度各种疑问的IM平台,从而为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建立起牢固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建立法治国家既要吸取现代法治文明的理念和模式,又要吸取传统法治文化的精华。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礼法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提出“隆礼重法”思想。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主张发挥礼教的作用,力主礼主刑辅,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结合,能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启示。法治国家建设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和法治精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的后起之秀,荀子哲学所关切的乃是如何拨乱返治,重建礼序回复到正理平治的社会,这也是儒家所欲建立的社会制度与理想。拨乱返治如何可能的命题与其内容的展开便涉及管理,而管理思想正是荀子哲学的精华之处。荀子选取从经验事实层面,以务实而理性的态度,剖析人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人性的假设,建构出其管理哲学之理念及制度,应可被视为先秦儒家在管理哲学与制度上一个令人兴奋的策略思考,也是儒家管理哲学由德治走向法治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西方社会建立在“性恶”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宪政制度有效地实现了限权与法治,但也有明显的弊端。我国过去建立在“性善”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制度安排从积极方面鼓励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制度约束却过于宽松。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吸收西方宪政制度以及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