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雄早年好赋,晚年悔赋并否定赋。通过对自己创作实践和他人辞赋的评价,他发表了对汉赋的看法。他从审美高度明确提出了汉赋的文学丽靡特质,从文学功用角度突出强调了汉赋的讽谕性,而这正是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班固文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班固 ,在阐述传统的儒家文艺观时 ,特别注重结合汉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 ,作比较深入细致的评论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他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主张文学应发挥其社会功能 ,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 ;班固对屈原、司马迁及其作品的批评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正统的儒家文学观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对汉赋的评伦中 ,班固的文学思想充满着矛盾 ,那就是浓厚的儒家正统观念与严谨的史学家、审美的文学家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周立波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成就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学界已有很多研究,而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成就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周立波非常重视文学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阐明他对文学创作、文学特性、文学体裁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看法;他多次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并把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对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鉴赏和批评。他在文学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扬雄美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文质”兼备,二者统一,其中“质”必须符合明道、宗经、征圣的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美的。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扬雄对汉赋进行了批评,这源于汉赋的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文质不相符。文质和谐才成为美。可见,扬雄对于辞赋的看法,是贯彻了他的“文质”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自扬雄、班固以来,对汉赋的传统评价多侧重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评。不能否定,汉赋作家的弄臣身份,制约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两汉大赋也艺术地再现了汉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表现了作家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赋作对形式的偏重正符合了作为文学转型期,文学从学术中分化出来这一特别阶段对文学的要求。基于此,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汉末年一位有多方面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扬雄是一位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文章从对扬雄评价的三大阶段、褒贬反差原因、研究范式等三个方面对杨雄研究进行了全面述评。文章认为,自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在东汉以来褒贬二分的评价背景体系下对扬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他的哲学、文学理论和作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但从先秦西汉儒道背景下之言意关系和文体意识角度来观照研究扬雄的文学理论尚有空缺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汉末年一位有多方面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扬雄是一位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文章从对扬雄评价的三大阶段、褒贬反差原因、研究范式等三个方面对杨雄研究进行了全面述评.文章认为,自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在东汉以来褒贬二分的评价背景体系下对扬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他的哲学、文学理论和作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但从先秦西汉儒道背景下之言意关系和文体意识角度来观照研究扬雄的文学理论尚有空缺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影响着国人的性情,还渗入了文学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邹阳的《酒赋》被认作是最早写酒的赋。但若深入考究则会发现,真正在写酒类赋文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应属扬雄的《酒赋》。扬雄的《酒赋》不但开启了后世作家写酒的先河,且对周边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以往学者研究扬雄的作品,对此赋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多有忽略。探讨扬雄《酒赋》与邹阳《酒赋》的先后,继而分析扬雄《酒赋》对文学创作题材的拓宽、俗赋的创作风格以及接受和影响,可一窥此赋在写酒类文学作品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9.
《史记》《汉书》与扬雄《法言》记载,扬雄对汉赋的批评有两种认识,一个是"壮夫不为",一个是"劝百风一"或"不讽则劝"。前者是说扬雄悔其"少作"及"风少劝多"之赋,后者是说扬雄以为赋的本质应该是以"讽谏"为主,而"劝"成分的增加,改变了赋的性质和作用。这实际上是扬雄从赋学理论批评的角度,对此前汉赋性质与功能的理论性总结。扬雄后来又提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的概念,是对刘向、刘歆父子赋学思想的继承,进一步将汉赋纳入汉代主流的经学轨道,是从理论上对汉赋的第二次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价了巴人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著述及文学活动,评价了他对海外华人文学(主要是新华、印华文学)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提出的“文气论”与作家、创作、批评方法和文学价值几个方面关系密切,并对后世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姚鼐作为一个既有文学创作经验,又有文学理论修养的文学教育家,在尺牍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作品,所总结出的学习文学创作的门径、方法、技巧等经验,不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学习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而且指导十分具体,很有针对性。研究姚鼐尺牍中的文学教育思想,对于完整地把握他的文学理论,探讨文学教育的方法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扬雄将文学思想付之创作实践,在辞赋书写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理论命题。哪怕就是他悔赋而"辍不复为",也表现的是对辞赋创作的反思,对文学关注现实、讽喻现实作用的追求,体现了他的文学自觉意识。作品现实题材的选择,亲自经历事件的叙写,体现"事以为尚"基础上的文质相副、事辞相称,由他开始的纪实、纪行的辞赋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扬雄"其事则述""其书则作"的创作精神,也反映了汉代大赋创作由凭虚转向征实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在经师与君主的共同推动下,经学成为汉代文化的主流,经师及君主也成为汉代思想及文学建设中的权威。经师及君主以经学干预文学,不但对朝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支配着文学价值观的生成,乃至于经学成为文学思想表达的最高准则,文学追求的最高标准。汉代是宗教神学信仰的时代,汉代文学创作的走向及文学批评的提出与礼乐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序》是汉代诗学的重要收获,近年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诗序》视为汉代经学视野下的诗学理论,是汉代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收获。辞赋是汉代最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家在从事辞赋创作的同时对辞赋进行了理论探索及批评。司马相如提出了"赋迹"、"赋心"说;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论断;班固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汉赋的来源及内容与形式等。除此之外,班固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思想提出了批评。司马迁的文学批评及理论主要保存在《史记》之中。司马迁以六经为价值评判尺度,对历史上的文学家进行了文学批评,并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在司马迁的进一步阐释下,"发愤"作为专用名词列入了文艺理论的殿堂。王充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衡》的篇目中。王充从文章批判入手,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批评理论,王充的文学批评及主张对后世文学理论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所谓"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准确地评价出宋玉在赋体文学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宋玉赋和汉赋在结构方面具有三个特征,即有"序"文,"对话先抑后扬,后来者居上"以及"相同题材重复写作"。宋玉创造出真正可称为"赋"的这种文学体裁,他是赋体文学创作的第一人,他的"赋"作,对汉赋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体系。它来自于文学实践,又要回到文学实践中去,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以指导,提供观点和方法。由此可以看到,文学理论在各种文学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文学概论的基本要求是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分析文学作品和其它文学现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他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改革,主要表西安在对诗文的革新方面,他对唐末宋初的诗风进行了革新,使他在北宋的文学上取得了重要成绩。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平易自然"的独特自然风格。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作品对后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风向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不仅其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为历代士人提供了不同阶段的人生指导,而且其各自哲学影响下的诗学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衡作为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及其儒道诗学指导下的赋体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在汉代社会及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儒道传统文化对汉赋这种文学样式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