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受到人们的推崇。卡夫卡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读者和深远的影响,不少中国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认作"知音"。先锋作家由"先锋"写作向平实"叙事"的转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和<城堡>关注相同的主题.即"如何面对绝对它者".对此,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人("我"、"我们")和K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本文将这三部作品进行对照.试图揭示出卡夫卡如何对作为"它者"的中国形象的拟想和塑造.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原型动物、转变型动物和对立型动物。这些动物形象都是暗色调的,它们与人相互依赖又尖锐对峙,它们大都处在孤独、焦虑和恐慌之中。卡夫卡的动物癖好以及刻画动物形象的成因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在写作中设置阅读障碍,在艺术中追求陌生化效果,在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卡夫卡游走在人和动物的世界之间,最后他在动物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慰籍。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以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形成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先锋小说,它们重视"文体的自觉"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写作手法明显受卡夫卡的影响,梦境式场景,不真实,抽象,似乎在表达着什么,但要表达的对象却并不明晰。一、"他"的形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存在"他"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作为那个年代中国工人的代表,对"他"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在"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内涵丰富、深刻、复杂而深奥,所有这些特点又反射出作者性格的矛盾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尤其是"母亲形象"反映出卡夫卡对女性的多层面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现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卡夫卡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7.
新闻一束     
<正>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据捷克通讯社报道,以中国近30年以来社会巨变为背景、创作极具现实讽刺性和荒诞意义的小说而知名的中国作家阎连科获得了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组成了今年的评审团,于近日做出决定,将第14届"卡夫卡奖"授予中国作家阎连科。"卡夫卡奖"是为纪念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法兰兹·卡夫卡所颁发的年度国际文学奖,该奖项被视为捷克所颁发具全球重要性和  相似文献   

8.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又名《诉讼》)是其三部长篇小说中最早为人所知的一部,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式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对卡夫卡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卡学",对卡夫卡小说的研究对于今天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写作对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是沟通世界的唯一方式。由于在时代文化、生活环境和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夫卡选择了用写作这一具有独特优越性的方式沟通世界,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他用写作沟通世界的道路是艰辛的,写作之路的坎坷,构成了他的生活的现实内容。但是,困难并没能阻止卡夫卡前进的脚步,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坚持写作,最终获得了自身价值的确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文学传统,大都具有懦弱、顺从、女性特质被男性社会异化等特征,这一文学典型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卡夫卡生命中第一位女性(即母亲)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时期,未能给予其完整的母爱,也未能在专制粗暴的父亲面前充当独立的力量保护他。母亲所投射的痛苦经历使得懦弱、顺从的女性形象成为卡夫卡印象中女性形象的典型,并成为其创作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从五十年代末,“卡夫卡热”在西方兴起至整个六十年代,历久不衰。时至今日,卡夫卡享誉文坛。世界上研究卡夫卡的出版物已超过一万种,对卡夫卡的主题思想即“卡夫卡说了些什么?”的探讨远远多于对他的审美形式即“卡夫卡怎么说”的探讨。本文试从卡夫卡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来开启门户紧闭的卡夫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积累这些写作的素材。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当开"源"头,引"活"水。一、打开心扉敞"心"源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奥地利著名小说作家卡夫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是浑然一体的。他的犹太人身份、人生体验和个人性情造就了他的悖论式思维方式和悖论式写作风格。游戏是他的写作心态之一,游戏和写作都是他的生存方式,也是生存姿态,而姿态又是卡夫卡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核心,或者说是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5.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写作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是个自转色彩很强的作家,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回响,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文学形象传达出来的生活感受与理性具有含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给审美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从而也使小说具有了主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卡夫卡是本着内心写作的作家,采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成的叙述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闻,在客观冷峻的笔调下,语言极富寓意。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2,(32):149-151
米兰.昆德拉自从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就掀起了一股米兰.昆德拉热,但是很多读者对于他的作品的认识并不准确,就像卡夫卡一样,昆德拉已被昆德拉化。本文将从米兰.昆德拉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本价值三方面正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实质。  相似文献   

20.
长城作为代表性的中国物象符号,曾经进入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作家的创作之中。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博尔赫斯的《长城与书》均表达了作家对时空向度的思考。从形象学角度考察,两人借长城所描绘的静止中国与时间停滞的形象带有传统东方主义倾向。然而因其相异的立场与意图,两位作家对"长城"等中国意象的借用与阐释不尽相同。卡夫卡借此隐喻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博尔赫斯则将长城这一意象纳入到对时间与永恒、自我与死亡的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