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写人叙事要避免“不及”和“过”。“不及”的原因是:材料不典型、情节未展开、矛盾不尖锐,“过”的原因是;过分夸张、生硬拔高。因此,写人叙事要注意适度。  相似文献   

2.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发扬的。  相似文献   

3.
堵小亚 《考试周刊》2010,(12):86-88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课堂的教学尤其大型观摩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主谓谓语句的范围问题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主谓谓语句的范围过大与过小都有害处。“主谓谓语句范围扩大的后果,是出现严重的句型句型交错”,使之“成为和各种句型平行的一种格式”。①这无疑不能反映汉语的真实面貌。主谓谓语句的范围圈得太小了,势必会削弱这种句式在汉语中的表达作用,同样不能展现汉语的真实面貌。但是两者比较起来,我们以为还是宁可“不及”,而不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美德”.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庸”有平常的意思,也有不变(常规)的意恩.“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致中和”,就是在对立的两端中不偏不倚,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把两端调和折衷起来,求得和谐.中庸之道就是取消对立面的斗争,鼓吹对立面的调和.这种矛盾调和论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反动世界观.孔子宣扬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完全按照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规定办事,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和偏离历代统治者鼓吹中庸之道,就是要用调和折衷、平庸保守的思想,掩盖社会矛盾,反对阶级斗争,巩固旧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7.
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中,有时往往会有所不及或过之,不及则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方面的情感温暖,过之则可能给学生带来因“甜”而腻的反感。如何在情感教育中适当地调动学生的情趣,使之在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中既能体会到情感温暖,又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学习、生活情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度”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却又很难把握的一个哲学概念。孔子说过,“过犹不及。”可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这其中的“度”又该如何理解呢?就让我们从生活中每天都要面临的消费问题谈起吧。 谈到“消费”,人们总会想到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奢侈”,即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一种是“节俭”,即生活俭省,有节制。奢侈就是消费中的“过”,而过于  相似文献   

9.
感谢孤独     
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前,那些思念故乡,歌颂友谊,表达爱慕的诗词,再怎么绵长悠远,也迂回不到我心底。年少的我不能体会《静夜思》中诗人的思乡之情,也不能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厚友情,更不能明了“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中。诗人为何如此执着地“独倚望江楼”……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传统道德中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是一分为三之道。中庸与不及与过并立共同构成一分为三的行为模式,包涵“不及-中庸-过”、“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11.
张卫星 《教师》2011,(31):90-91
中庸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欲把握“中庸”的精义,有必要先揭示孔子所说的“过”与“不及”所包含的意旨。《论语·先道》篇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一段问答:“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做任何事,“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因为它们都背离了“中庸”,...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确实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很多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人们在接受和理解新理念上的缺失,以及运用新理念过程中的时有过之和时有不及,使得课堂教学总难达到该有的理想状态。“缺失”的究竟是什么呢?“过之”和“不及”又在哪里?困惑重重。面对困惑,我们必须去思考。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地把解放思想归纳为胆子大小,“过”与“不及”都需解放思想。应把解放思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具体地分析其内涵。要做到解放思想,就必须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创新。创新要求我们学习科技知识,注重调查研究,发扬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必须把握好教与学的“度”,不可“不及”或“过度”。事实上,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理念,盲目跟风,一些不适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  相似文献   

15.
研究历史教材切忌“过”和“不及”□李德藻面对高、新、难的高考试题,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无不认真地研究教材,竭尽全力界定其概念,探求其显隐问题,收到了极大成效。中学历史教学也因此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在这个对教材的研究过程中,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就是...  相似文献   

16.
在同一律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同一思维过程”、什么是“A是A”以及“合理违反同一律”的特殊情况。在不矛盾律教学中,要注意讲清“看似矛盾,实质上并不矛盾”的概念或判断,注意分析具有隐蔽性的逻辑矛盾。在排中律教学中,对人们的某些思维或表述,要结合语言环境加以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7.
新课引入是新课教学的起始环节,有着“承前启后”的功能,要克服引入中的“过”与“不及”,做到“及而不过”,既要研究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性,也要研究学生认知发生的自然性,还要经常反思教学引入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简略阐述了何谓主体间性,继而阐述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矛盾,再用主体间性来审视“距离说”,认为“距离说”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是一种认识论,这不但不能真正揭示审美的特殊性,反而导致了距离说的内在矛盾。而主体间性可以解释审美的特殊性,解决距离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拙作《试论矛盾的立体性》(载《江西师大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一期),认为事物、矛盾、矛盾运动和矛盾关系是立体形态的。恩格斯曾表述过矛盾的立体性,他强调人们依据科学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揭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愚忠的境界     
我看到岳飞的“愚忠”,却以为他的“忠”虽然很彻底,但“愚”的程度倒也还有限。例如,“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可见岳飞并没有因为成了钦犯而自陈有罪,历史也没有记载他死时喊过“吾皇万岁”。比起后世的“愚忠”来,岳飞的境界还是远远不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