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造字之初,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与声符在声母和韵母上都是相同或相近的,这点大多数形声字都可通过指出某字与其声符的上古音韵关系得到说明;而部分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即在上古音韵关系中仅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声纽却相去甚远)现象,似可从“古汉语曾有过的少量复辅音声母最终演化为单辅音声母”的角度加以解释;根据古汉语三类复辅音声母的两种可能演变结果,可从声韵关系上对形声字与声符的“异纽”现象,给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系统说明。  相似文献   

2.
从来源上看,汉字声符包括假借字声符和形声字声符,形声字声符又包括主观标音和客观标音两种情况;从声符跟所记录的词的读音关系看,有音同、音近、音变之分;从声符的构字特征看,既有多声、省声,也有声符的重叠、代换和变形;从声符的构字功能看,汉字声符的构字能力都不太强,形声字的发展以汉字声符数量的增长为特征;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汉字声符在总体上的表音功能是不太健全的,不论是上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3.
形声字“声符”表意的悖逆现象是指有的同形“声符”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表面上似乎大异其趣,而实际上它们的意义之间却有着各种逆向的关联。主要有形声字“声符”所表示的意义同充当该“声符”字的意义的悖逆和形声字“声符”同形,所表的意义两两相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一般只起标音作用。但有些声符却有兼义功能,其所兼之义,往往又比形符所表更为具体,深刻。今以《说文》中从メ得声之字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5.
形声字“声符”表意悖逆现象形成的根源是词的“反训”,而“反训”词的分化,并使用后出的形声字分别记录该“反训”词所歧出的正反二义,则是造成形声字“声符”表意悖逆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形声字的“声符”所表的意义与该声符原字的意义悖反和形声字同形“声符”在不同形声字中所表的意义完全相反。当然也有极小部分是语词讹传和文字借用、归并、伪变所致。  相似文献   

6.
谈“艺”     
“武艺超群”的“艺”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金文“艺”与甲骨文“艺”字形完全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小篆“艺”字,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禾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禾苗植根于土;其右边的人形则不太像了。这个字古代也写作“埶”。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后来因为这种形体不能显示读音,所以又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声符“云”(“云”与“艺”读音相近)。这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了。  相似文献   

7.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8.
汉字不同于别种文字,其显著特点是它特有的构造法,即通常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实,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前“四书”。用象形、指事的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都是些独体字,而且这类字很少。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这些字所象之形,所指之事,都不容易辨认和理解了。至于“会意”,则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一般是象形字)组合成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会合为一个意义。以“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如:染、解、旦、歪、尘、泪、休、从、众、采、明”等等。这一类字在汉字总量中也不算太多,据统计也不过一千多字,但如果能很好地理解了它的组合为义的造字特点,对文字教学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汉字造字法中最重要的要数“形声”。“形”,指的是形旁,也叫意符;其作用在于指出字的类属,如以“言、土、火、金、木”等为形旁的字,一般是表示这一类字分别与语言、土地、光热、金属和树木等意义有关;“声”,指的是声旁,或称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如“竽、枝、功、饱、盒、妈、鲳”等字的声旁“于、支、工、包、合、马、昌”则分别起了这些字的标音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非”为声符的字,有的具有“飞”义;有的具有“违背”义;有的具有“交错”义;有的具有“成双成对”义;有的具有“隐藏”义;有的具有“赤色”义.本文首先引用《说文解字》系列文献解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翡、痱、菲、绯”.其次,引用梁启超、沈兼士、张舜徽等学者的论述,探析了“非”声符字含有“赤色”义的来源应是:“其语根当为火,语转为燬,本书火部‘燬,火也.’非毁古声通.火之色赤,故翡从非声,训赤羽雀也.”又,“勿”具有“杂色”义,非、勿读音相近,音转,同音假借义,非、勿共有“赤色”义.最后,解析了《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说文》以外的含有“赤色”义的“非”声符字.  相似文献   

10.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河惠本地话的几种特殊语音现象:1.晓、匣母逢以u为主元音的韵母读h;2.影、云以母存在零声母与浊擦音j(或z)、v的对立;3.臻摄合口与山摄一等白读混同。并从语音结构规律、历史来源等方面对这些语音特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4.
在施蒂纳的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他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我是高于一切"的命题,这个"我"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我"与"无"是同一的,"我"就是利己主义的现实个人",我"具有独自性、现实性、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6.
“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20.
口语习用语"整个一个X"格式中,"整个"和"一个"分别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之后由于语音、语法和修辞上的原因,"整个一个"又完成了跨层结构的调整而凝固为一体,最后经历了重新分析和主观化,在一系列动态机制的作用下,该格式终于固化成现代汉语常用的口语习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