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与我国有着悠久文化交流史的日本 ,对于《诗经》的翻译、改写 ,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化汉为和、和汉并存的特点 ,日本学者将《诗》不断消化 ,使之融化在日本文化之中 ,形成不似《诗经》的《诗经》变体 ,从《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霞朗咏会的汉诗吟诵中可见《诗经》在异文化背景中之命运。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历时性的艺术体式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使人们长期忽视对诗的共时性理解。就《楚辞》、《诗经》的研究而言,运用共时性理解可以解开其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诸多谜一样的问题,如《离骚》“求女”、《九歌》“事神”、《诗经·桑中》“思孟姜、孟弋、孟庸三人”的真实内涵,《离骚》一诗的多元隐喻模式、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诗经》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及历史“语境”中共时性要素对解读《诗》、《骚》的意义等。共时性理解法与目前流行的那种逸出文本,并最终导致文本整体性消解的所谓文化分析法不同,它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重视文本中各相关要素的互相规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经&#183;卫风&#183;氓》和《孔雀东南飞》叙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事的情节结构、叙事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叙事主题和叙事的表现手法四方面对两首叙事诗《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进行比较 ,见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旧红学家以《左传》为标准评点《红楼梦》,其观点源于金圣叹。《红楼梦》传承于《左传》主要表现在叙述场景安排、人物刻划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汲古阁刊《宋名家词》本《竹山词》、明抄《百家词》本《竹山词》与黄丕烈校理本《竹山词》,为《竹山词》传本中最重要的三本.三本各有胜处,而由黄氏所校本得《竹山词》元本目录之全目及其卷中脱佚之篇,由汲古阁本得元人题记之全文,二本价值又在明抄《百家词》本之上.而《历代诗馀》、《词综》、《词谱》、《词律》所采蒋捷词与以上传本文字多相异,于《竹山词》校勘有重要参校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调笑>>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代《调笑》词有独特的体式,与唐、五代《调笑》迥然不同,它以女性为抒情主体,以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悦、相思相别为主要内容。它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是唱赚的早期形式。诗词文三者结合的样式,注重对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使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与通俗曲艺接近,但又追求“雅”的风格。宋代《调笑》词集中于北宋,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与苏门文人集团的参与创作相关,也是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使然。  相似文献   

8.
<<三字经>>与汉字识字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经》用字 541个 ,其中见于香港小学用字表的约 4 2 7个 ,这些字最少覆盖了汉字基础知识词量中的 80 % ,对于幼童或其他初学汉语的成人 ,有重要参考价值。汉字识字有一定的规律 ,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音、形、义 ,《三字经》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具备优良儿童读物所应有的条件。《三字经》编写的理念 ,对我们今天教材的编写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笔法是研究《春秋》以及我国古代史籍、史学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前代学者论著不少,但都过于专精而割裂穿凿。今从《春秋》编写实际看,所谓《春秋》笔法是在继承先前史家笔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以史事、文辞、史家思想完美统一为根本准则的笔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白居易的叙事诗占有主要的地位。他继承了从《诗经》以来,经过汉魏乐府,直到杜甫诗作中日臻成熟的叙事诗的艺术经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等叙事名篇,成为中国古典叙事诗中的精品,并且积累了新的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代拟”艺术萌芽于《诗经》,至屈原《九歌》而进入艺术表现的成熟阶段。《九歌》的结构,适应祭祀程式特点,有“叙赞式”、“对唱式”、“寻觅、纪行式”之拟写变化;《九歌》表现神鬼情状。拟写了情景交融的环境氛围,各具风神的衣饰扈从、维妙维肖的神态、心理;《九歌》“代拟”语言风格多样.切合所祭神灵的身份与特点,再现了奇幻的神灵世界。屈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代拟”艺术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诗经》中有部分诗歌常被疑为错简,原因是诗的内容或抒情语气前后不合。这种看法有一定根据,但失之简单化。《诗经》作为实用性乐歌,其文本形态的最后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歌唱方式、配乐、应用等。本文以《雄雉》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试图找到一条解释《诗经》章句不合现象成因的途径,从而为解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西周建立的乐府体制助歌诗挣脱鬼神怀抱,造就最早的诗人群体,促成诗之文学蜕变。《诗经》乃乐府体制产物、乐府诗的本初形态,其文本定型于颁诗制度解体之时。“风雅颂”的体例折射西周宗法社会政治架构。《诗经》形式上诸多特征,皆可从乐府体制中究因。《诗经》开乐府诗体,树“诗人”风范。复杂奇特的乐府效应,形成中国古代诗歌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实由 3类诗歌组成 :周民族早期诗歌 ,周入主中原、推行封建化统治以后的诗歌 ,以及被周民族兼容、排挤的南方民族的诗歌。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探究《国风》诗风对解读中国文化南北分派之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修辞方式多种多样。偏旁修辞在《诗经》中就得以大量运用,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诗经》里偏旁修辞的类型丰富,偏旁修辞的特征和功能在《诗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大量使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诗经学忽视“诗本义”而却以解经为主流,故一直受到学术界非议。本文借助哲学文化人类学原理,对传统诗经学对《诗经》的文化还原进行了审视。笔者认为“诗本义”让位于《诗经》的文化解读根源于《诗经》的文化本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诗经》的文化解读主要体现在历史、礼仪、伦理等三个层面。《诗经》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历代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参与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从媵婚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媵婚有涉的六首诗,并通过分析周代媵婚制和媵婚化,探求促成媵嫁诗产生的诸种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诗篇 ,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事件和作者。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 ,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 ,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 ,而后来居上的古文(小篆 )毛诗又何以言外呢 !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 ,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 ,既要珍惜传统 ,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