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吴增 《天中学刊》2012,(1):35-39
我国宪法序言通过论证共产党领导权的合法性对宪法合法性进行了构建。宪法序言对共产党领导权合法性的论证求诸于人民意愿和历史规律,最终根据是共产党的阶级先进性。这种合法性构建方式的哲学基础是内圣外王思想,因此我国宪法合法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成因则需要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质上即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切实保证人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首先确立宪法权威,因为宪法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依据,没有宪法权威,不按宪法办事,便没有现代民主政治;同时还要强化社会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只有公职人员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才能用好人民的权力,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3.
对于什么是法律的权威以及如何构建法律的权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们主要是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能得到它的绝大多数人民的自愿遵守和维持,它就具有权威。要做到这一点,法律必须首先取得人民的认可、信赖和尊重。法律权威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法律在实践中争取民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贯穿立法、执法和司法。该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肯定,否则法律权威难以建立。然而,该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所以只是侧重讨论了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立法权的合法性问题,法律内容的合法性问题,法律执行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我国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文章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高人民宪法意识、发挥人大作用、建立违宪审查制和实现宪法司法化、完善我国宪法体系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今后应如何加强宪政建设,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5.
宪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日常运行中,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但在我国,树立宪法权威主要应当完善宪法自身的不足,健全宪法保障与诉讼制度和提高全民的宪法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政治权威离不开个人的人格魅力、卓越政绩的支持,但更离不开传统合法性的支持。传统合法性的支持是邓小平拥有政治权威的历史基础,是获得中华民族广泛认同的保障。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统一思想,整合心态,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这样就使邓小平的政治权威得到了传统合法性的强有力支持,使其政治权威得到认可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权威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权威及其决策恰当性、合理性以及公正性的感知及信念。其测量分为单维测量与多维(二维和三维)测量。权威合法性的非工具性影响因素包括程序公正、结果依赖性;工具性影响因素包括结果适宜性、权威效能。未来研究可分析程序公正影响权威合法性的心理机制,加强对道德因素的研究,注重对认知合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权威,关系到我国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为了保障宪法全面地付诸实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宪法的最高权威,坚决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如何维护宪法至上权威及实现宪法司法化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新课题。维护宪法至上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完善宪法内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宪法司法化步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宪政实践的创新发展时期。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回归“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地位和建设“权威体制”,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承认私营经济,把“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正是经过这四个阶段对宪政实践路径的探索,才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自由,才使中国政府一步步成为民主法治的政府,才使中国政治一步步成为以法理为合法性基础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司法解释普遍约束力。使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推动力量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释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的最高权威;二是应用司法解释能够提高司法效率。司法解释是最高司法机关在其权力范围之外对法律的解释,它不是有权解释,或者说,它仅仅是最高司法机关对法律的认识。司法解释和法官解释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宪法权威大致包含三层基本含义:宪法至上;宪法至真;宪法至信。笔对此加以概述后,结合我国宪政实际,对在中国如何完全树立宪法权威,作了几点思考:政治与宪法、法律的关系;政党行为法治化;建立违宪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丹尼尔·韦伯斯特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与法学家,他的宪政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发展.韦伯斯特的宪政思想既受到其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又受到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主张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宪法的权威至上,只有最高法院是宪法的最终解释者,各州无权任意阐释宪法,同时他也强调宪政体制下的自由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宪法惯例的宪法审查依据资格颇有争议。对相关争议的澄清和消弭取决于对两个问题的正确解释:一是宪法惯例是否是法律;二是宪法惯例是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文章的结论为:宪法惯例是具有国家强制性的政治习惯法,因而其具有法律之资格;宪法惯例的调整范围及合宪性的属性使其具有同宪法典一样的最高法律效力。因此,宪法惯例是一国宪法审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宪法责任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宪法责任的理论逻辑就是对政府宪法责任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追究政府宪法责任的可能性等问题的回答。基于人民主权的理念,人民是宪法权力的所有者,在代议制的条件下,宪法权力是由政府来行使的,人民试图通过设定宪法责任在内的制度性安排来保证权力行使者谨慎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并且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是合理的;宪法权力即公共权力有其善的一面,但权力有其作恶滥用的自然本性.这根源于行使宪法权力的人的“本性”,为了“扬善抑恶”,通过宪法预设宪法责任来约束行使宪法权力的政府是必要的;只有在法治的宏观背景下,建立政务公开、自由公正的选举等制度,追究违反宪法义务的人的宪法责任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在宗教社会里之所以能建立宗教信仰正是因为他们的神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同样,宪法信仰也是建立在所信仰的宪法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之上的。美国成功地建立宪法信仰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宪法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中国的宪法信仰之所以难以建立正是因为中国宪法在信仰的前提条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法治国家中,宪法具有至上性和权威性,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法律的效力等级来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一切法律规范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所以宪法监督对于国家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我国的宪法经过了多次修订,在宪法的监督制度上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域外的先进制度予以借鉴,以促进宪法监督制度的进一步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8.
宪法具有最高效力从形式上本源于宪法的自我授权,但这种自我授权并不当然地保证宪法最高效力的实现,宪法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人民体认,就必须保证宪法具有正当性。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在实质上本源于保护人民权利的需要,它的效力的最高性是“高级法”观念物化的需求,是实现人民主权的需要,是人权保障的法律归宿。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