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智力大挑战     
正一、诸葛亮列等式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名人,他智谋超人,神机妙算,在刚到刘备军中任军师时,有人曾因他年纪轻轻而不服,就假装请教,给诸葛亮出难题。如图1,在摆出的算式中,有三处不相等,请诸葛亮移动一根木棍儿,使各算式成立,诸葛亮早就猜出来人的心思,一见题目,稍一沉吟,便指出该怎么做。来人惊叹诸葛亮的才思敏捷,心服口服。你知道诸葛亮是怎么移动木棍儿的吗?  相似文献   

2.
历代咏诸葛亮诗词是研究诸葛亮现象的一个读本。从这一视角探析诸葛亮人格魅力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诸葛亮人格是儒道互补心灵建构最完美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历代歌咏诸葛亮的文人、士大夫的心路历程和崇尚的人生模式。这两方面构成了历代咏诸葛亮诗词的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军中缺箭,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二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命令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精要,文章各个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近细读此文,又有新的收获。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来教学上以他知人、知事、知天象和计算精细上来分析、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因为作者在文中还着意从反面即周瑜、鲁肃不知诸葛亮来反衬、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第一段周瑜提出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表明诸葛亮对完成任务是胸有成竹的。可周瑜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第二段,写鲁肃以为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周瑜以为诸葛亮真是造箭,而拟意让军匠们不给备齐材料以拖延时间;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而鲁  相似文献   

5.
(一)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第一次指挥抗击曹军进犯时,关羽和张飞均不服气。后来,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关、张两人才口服心服。从此,诸葛亮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怎样从历史人物逐步演变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呢?陈翔华先生的三十万字巨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作了非常细致、深透的研究;材料丰富,论述翔实,提要钩玄,几乎达到了“不许旁人赘一词”的地步。但也不可讳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单一,陈先生仅仅着眼于从历史、民间传说、说唱、戏曲到小说的各种诸葛亮,即诸葛亮形象的内部研究。但象诸葛亮这样一  相似文献   

8.
新三气周瑜     
话说诸葛亮从吴国回到蜀国后闲着没事干,就琢磨开了:“这人咋不会飞呢?”围绕着这一问题,诸葛亮开始观察天上的飞禽,并饲养了七七四十九只鸽子和八八六十四只家雀。最后,聪明的诸葛亮终于明白了飞行的原理,他开始发明飞行器了。首先,诸葛亮要选定飞行器的形状。为了这事,诸葛亮  相似文献   

9.
聪明巫     
诸葛亮妙计退敌诸葛亮用兵如神是有名的。一次,敌人的军队已经逼近了,但当时诸葛亮的手下只有几千人。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在敌人必经的道路旁边堆放了石块,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通过渲染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认为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将他的失败归为天命塑造了智圣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关系,提炼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品质,塑造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志在恢复汉室,与天命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败这一不可调和矛盾,刻画了悲剧英雄的诸葛形象;采用比拟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相关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葛亮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功业"残缺美"又激起功业上同样不得意的杜甫强烈共鸣;杜甫不自主将诸葛亮作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将诸葛亮提升到一个高度。杜诗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诸葛亮形象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2.
一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在第一次指挥抗击曹军进犯时,关羽和张飞均不服气.后来,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关、张两人才口服心服.从此,诸葛亮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相似文献   

13.
点击精妙:一气周瑜——降雨大法,"诸葛牌人工降雨炮",高科技战胜"雷公、电母、风伯"。二气周瑜——诸葛亮"心脏起搏器"治好周瑜的心脏病。三气周瑜——KTV赛歌,"金嗓子喉宝"助诸葛亮人气飙升。话说三国之中,诸葛亮智力最佳,于是周瑜怀恨在心,想出出他的丑,便费尽心思想整诸葛亮。于是,他在QQ上找到诸葛亮,决定来一场降雨大法。周瑜自  相似文献   

14.
智力开采     
张飞有事去找诸葛亮。进了院门,张飞抬头一看,大吃一惊——诸葛亮挂在树上!"先生啊,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不开!"张飞急急跑到树下。张飞仔细看时,觉得诸葛亮不像寻短见。如果寻短见,该用绳儿套在脖子上,而不是将头发拴在树枝上。只见诸葛亮双目紧闭,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去了一趟襄樊隆中。这里曾是诸葛亮出山前的隐居之地,也是刘备三顾之地。住在隆中的诸葛亮和走出隆中的诸葛亮,同一个人,生存方式一变,竟造成天地之变,一个山野村夫,闹出个天翻地覆慨而慷来。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吧!这不,我们班的一群"活宝"正在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演义",看到他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三国演义》里的某些人物……神机妙算、才思敏捷之"诸葛亮"班级——王宣朝说起诸葛亮,紧跟着就是一连串"的成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雄才大略……可我要说的"诸葛亮"却是三我们班的王宣朝。你别看他看起来呆头呆脑的,和诸葛亮一点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感动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执着。认为是刘备的精诚之心,敲开了诸葛亮的金石之门,诸葛亮感其诚意,无以推辞而出山。但是,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却另有思考,认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其实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荐。诸葛亮虽远避尘世,高卧隆中,却心系天下,久怀腾云之志。韬光养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3,(Z1):79
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先生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错,诸葛亮是古今智慧的化身,好像没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但课堂上,老师介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许多调皮的男生却不服,他们喊道:"诸葛亮不会解方程!"我听后暗笑,心想这帮男生怎么这么搞笑。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会亲自教诸葛亮解方程!那是一次运动会结束后,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妈妈一开门就说:"你的好朋友在房间里等你,要你  相似文献   

20.
相传,刘备率领关羽和张飞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方得相见。相见时,孔明提出一个条件,要刘、关、张与他对哑对,如果对得上,他才答应出山。 刘备和关羽知道诸葛亮有雄才大略,怕对不上,正犹豫之间,猛张飞却上前大胆应对。只见诸葛亮用手指天,猛张飞就用手指地;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张飞却伸出三个指头;诸葛亮又拍三下掌,张飞一见就连拍九下掌;诸葛亮又用手在胸腹前画了一个圆圈,张飞却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袖筒。哑对到此结束,诸葛亮与张飞相视大笑,弄得刘备和关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十分满意这次哑对,欣然同意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和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