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隹zhuī”和“佳jiā”是两个字形近似容易混淆的字,怎样区别呢?“隹”是独体字,是个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短尾禽的总称。我们看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隹”字,虽然笔画不同,形态各异,可都很象雀鸟的样子,到了楷书,就看不出雀鸟的形状了。  相似文献   

2.
字是一个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区古代气候温暖,曾经产象。象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早期图画文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形象,显然是一只人手正在指挥驯化了的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的样子。字的本义是“作”。为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繁体) (简体)“象”和“为”@李乐毅  相似文献   

3.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4.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5.
合体象形论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独体象形字,没有合体象形字,而笔者认为象形字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类。因此,本文就试图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象形字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1989年版的《辞海》说:“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是囫囵一个字,分析不开的,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如‘文’、‘中’等。”“合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合成一个字的,就是会意和形声的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禾’和‘央’合成。”《辞海》的这个定义可以被理解为:“体”是虽可单用却不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偏旁的汉字构件;而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分标准则是看一个字能否被没有剩余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构件,能够没有剩余地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单用的偏旁的是合体字,否则就是独体字。 我们感到,《辞海》的这个标准值得商议。比如金文“黑”从“炎”上出“囱”(“囱”为古“窗”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 ,强调以字形为中心 ,分析字形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字形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要把生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 ,就分析笔画 ,按笔顺说出笔画 ;如果是合体字 ,就分析部件 ,按结构部位说明部件。一个字是独体还是合体 ,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难确定 :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 ,如“木”、“刃” ;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 ,如“休”、“语”。但是 ,有些字介于独体与合体之间 ,不容易确定是独体还是合体。这类字主要是失去独体字特点的象形字 ,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这些字已经变为可以分解成两部分的现代汉字 ,如“辛”…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高”宇是一个象形字。在金文和小篆中,它的字形像一座高高的楼阁,上部是斜顶的房屋,中间是城楼,下部是楼台,还有一扇门。  相似文献   

8.
出版物中,"九州"误为"九洲","五洲"误为"五州",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九洲商厦、九洲餐厅、九洲公司,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曾以"九洲"命名。可见,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运用中的高频差错。"州"是象形字,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到小篆中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10.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说“手”     
“娥娥红粉妆,纤纤小素手。”(《古诗十九首》)“手”是个象形字。你看金文的“手”字,多像一只大手,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小篆的“手”也很像一只手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对表达某种动作、行为、活动的语词所造的表义字,一般来说以会意字为主。但最初用以表示动作概念的表义字,往往只是与此动作有关的某个名物的独体象形字,而合体的会意字是在此独体的象形字基础上产生的。分析甲骨文表祭祀活动的表义字的形义关系,可以观察表动作概念的表义字其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逻辑。  相似文献   

14.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王"、"臣"二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演变、字义训释进行考释,探究二字的本义,证明此二字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而许慎的解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辞书释义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6.
蔡丰 《文学教育(上)》2014,(15):146-147
同文式会意字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这类字是把两个或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或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一、从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同文式会意字是汉字体系中一些特殊的会意字。这类字是把两个或三个相同的独体象形字并列或重叠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一、从同文会意字中独体象形字的数量谈其模糊性;二、从联想的思维机制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三、从概念外延的不明晰性谈同文会意字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说“车”     
“车辚辚,码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车”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车”,是车的俯瞰形状,中间一条长长的坚线是车辕,车辕的上端是“衡”(驾马之处),两个圆是年轮。金文的“年”字,和甲骨文基本上相同。小篆的“车”字,仅仅保留了一个年轮。  相似文献   

19.
“豕”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体有许多形体,我们把“豕”字横过来看,真能发现它清晰地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中另有一个“豕”字,系与“豕”为同一体,仅在腹部多一短画,这短画表示雄性生殖器。故豕豕同义,“豕”为公猪,“豕”为母猪。两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