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究竟是一个复音虚词还是两个单音词?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二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指出:“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  相似文献   

2.
文言词汇主要以单音节为主,我们往往把对文言虚词的关注放在单音节虚词上面,而忽略了复音虚词,其实一些常见的文言复音虚词对于理解文章是至大重要的。下面我们以文言文Lfl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为例,谈谈文言复音虚词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文言复音虚词的研究较薄弱,古籍整理、大中教材诠释文言复音虚词时有失误。拙文以历史的、动态的观点,从语法学的角度,探究文言复音虚词的内涵、形成的原因、构词方式及其特点,旨在说明应当重视文言复音虚词的研究,俾使编纂辞书,整理古籍和教学古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对文言词语的准确判断1.掌握文言虚词的规律。如“之”字,它的规律藏在它的特定位置中,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意义与用法;“盖、夫、其”等虚词若在句首,则应考虑是否有实义;“于”只作介词,其义取决于所引出的内容等等。同时,要注意文言虚词中的三类特殊现象。一是兼词,主要有“诸、焉、盍”;二是连用,如“其可怪也欤?”要注意连用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侧重点;三是复音,如“然则”“已而”“虽然”“以及”“何况”等,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也有部分多义现象,如“于是”“所以”等。2.重视文言实词的推义方法。①根据语…  相似文献   

5.
今文《周书》共有复音虚词36个,其中复音副词14个,复音助词9,复音连词8个,复音代词3个,复音介词2个.在深入分析这些复音虚词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词性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今文《周书》复音虚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如有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到今天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有的虽未消失却不常用。加之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现代汉语语法所没有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畏惧心理。要对这些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理解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已具有的或常见的语言材料进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其中,指导学生借助常见成语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语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成…  相似文献   

7.
用语简洁,是文言(古代汉语)较之于现代汉语的一大明显特色。张中行先生在其《文言津逮》(北京出版杜2002年版第138页)中曾概括了八个方面的“文言优点”,其第一大优点即为“简练”。他认为:我们读文言作品,都会感到文言有个明显的特点,句子和篇幅都比较简短,因而显得干净、充实,紧凑。简短,原因的一部分是词的字数比较少:文言使用单音词比较多,到现代汉语里,许多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了。但主要还是由于句子短和篇幅短。不过,文言阅读过程中,我们还是会碰到一些句子很长、内部结构关系极为复杂的语句,此时,就须要我们在梳理其语法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教学,一般少不了文言虚词的内容。有的学生特别害怕文言虚词,认为文言虚词变化莫测,不易掌握其规律。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篇目中,或在同一篇的不同地方,它的含义不同,词性不同,或表示的关系不同。有的虚词有五、六种意思,有的有七、八种用法,有的甚至多达十多种用法。这对初学者来讲,确实增加了不少困难。为解决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困难,我摸索了一些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教一些古汉语常识以及讲读一些古文的基础上,给学生系统地归纳一下文言虚词的用法,为了便于记忆,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即所谓“口诀”,学生们觉得有意思,学起来有兴趣。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为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些做法,我将这些“口诀”整理出来,让同行们批评指正,也可供有兴趣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11.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2.
“以”字是一个常用而变化多端的文言虚词。词分虚实,不仅从意义上看,尤其要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必须就该词与实词的连贯上去寻求意义,实词则就其自身便可寻求意义。虚词和实词在句子结构中都有意义(有的虚词例外)。虚词的功用只有从虚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中,注意它和实词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因此,阅读文言文,必须重视虚词的功用,必须在虚词上面花工夫。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全文276字,用“以”十三个。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变化是多样的,在一  相似文献   

13.
陆希致 《新高考》2011,(2):20-21
在高三备考课内外文言文或参加模拟考试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文言固定格式。同学们只能依据上下语境来大致推断其意义,不能做到确切的解释,以致丢掉了宝贵的分数。其实,文言固定格式,是指那些用法和结构较为固定的习惯句式。而在实际的备考活动中,我们还常常将那些由虚词与虚词、虚词与实词以及虚词连用形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虚词一并归入其中,统称为文言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示]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要力求做到“信、达、雅”,也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文句通顺、生动、优美,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并保持原有的语气。译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按原文的词义来翻译,字字落实;如果这样译有困难或不通顺,就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具体的译法是:(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和人名、地名、官名、帝号、朝代、年号,其他专有名词等,可保留不译。(2)增。把古代汉语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词。不要把两个连用在一起的单音词误为现代的双音词;不要用今义解释古今同形异义词,造成曲解;也不要把双音词中的偏义复词当作全义。同时要增补句中的省略成分。(3)换。古今词语虽相同,但是如果意义已变,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来表示原词的意义;有的词现已不用,也得换上相当的词。(4)调。如遇到谓语前置等倒装句式,翻译时就要按现代汉语规范调整词序。(5)删。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就可删去不译。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比较少,与文言实词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就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16.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一、考点阐述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文言文中,虚词非常活跃,出现频率较高,表面上看很虚但实质上有很强的实在意义,因而,每年必考,成了高考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文言虚词指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以及表示指示和疑问的代词。虚词意义虽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但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因  相似文献   

20.
一、考查内容文言虚词是年年高考试卷中必考的知识点。其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得多,但因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而且古今变化大,用法又灵活多样,堪为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好在《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就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所谓“常见”,主要是指《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不妨将其编为顺口溜:“之乎者也与,若乃焉何其,因为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