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香港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英方资本固然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绝非英方在香港大量投资,其重要的资本来源是港英当局依靠鸦片走私和苦力贸易及名目繁多的税收榨取所得;香港的发展也得益于大量华人移民的智慧、资金、技术及其勤劳;香港的地理条件也有其局限性,依靠祖国大陆强有力的支持,并抓住内地改革开放的时机,香港才真正走上繁荣、发展的快车道。从根本上说,香港的繁荣,是香港同胞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说,香港的奇迹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自己创造的”。可以说,在香港繁荣的背后,香港人也同时形成了丰厚的体制优势资源。我们应当承认,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造就香港走向繁荣的最稳定、最基本因素,香港的体制就是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香港是我国神圣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1997年7月1日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人民都在关心,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本文就香港与不平等条约、香港与英国殖民统治、香港与世界贸易金融中心、香港与恢复行使主权等,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明天,香港高等教育定能更好地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大学徐是雄教授本刊记者□李功毅/龚映杉香港高等教育是香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即将回归之际,香港高教人士在想什么,回归之后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前...  相似文献   

5.
龚中和 《西宁教研》2002,(4):42-44,36
2002年6月,我随西宁市教育考察团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教育方面的考察。在考察活动中参观了香港的中小学,拜访了香港教育署教师中心以及香港教师联合会、香港初等教育研究会等团体,与香港教育界的同仁进行座谈交流,对香港教育有了初步了解。总体印象是香港教育发达,教育普及程度高,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经费充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香港工业(指制造业,下同)兴起于50年代,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蓬勃发展,成为香港经济中的重要支柱。80年代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促使香港工业北移.香港的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经济。香港工业曾依靠国际商港的有利条件而发展,现在工业的北移,使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在香港本地日渐式微呈萎缩势态,目前香港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约占三成以上,工业仅占一成半左右,这一经济转型,大多是经济发达国家演进的规律。但是六百万人口的香港不能没有工业,如果工业生产空洞化,不利于香港创汇和缩小有形贸易的逆差并将增加众多失业人员,将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7.
高峰 《留学生》2012,(6):33-33
一个外地人到香港待上几天,会觉得“购物天堂”是一个深刻感受,另一个难忘的感受就是,“弹丸之地”的香港,交通却十分顺畅。“不堵车,是交通最大的人性化。”香港人如是说。香港总面积1070平方公里,80%以上都是山地,总人口超过700万。根据香港政府2010年年报,香港公路全长2076公里。2011年,香港私家车加上政府车辆以及其他公共交通车辆,共计630281辆。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地移民对香港的早期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移民在香港早期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在苦力贸易中,内地劳工的牺牲与奉献是香港早期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大量劳工经由香港中转出洋,刺激了香港商业、航运业、银行业的飞速发展。此外,香港的繁荣也与海外华人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移民随着香港城市化的进程,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团组织等方面逐步分化、调适后,也初步定型,其社会角色呈现出若干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初以来,邓小平对如何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将这一思想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收回香港和在香港过渡期对香港进行必要的干预,都属于中国的主权;二、平稳收回香港的条件;三、保证收回后的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香港设终审法院之由来最近,一些问学来信询问,中英双方关于在香港设立终审法院问题上出现分歧,这是怎么回事?问:什么是终审法院?答:目前香港的一些重大案件都由英国枢密院审理。而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区的终审权属于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香港...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施叔青在旅居香港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与她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国女性开掘及实施主体意识的世纪。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诸多的艺术之花绚丽绽放,施叔青就是其中十分浓艳的一枝。仅从其侨居香港这一阶段中所创作的《愫细怨》中的主人公愫细这一形象来分析,我们便可清晰捕捉到一位在经济、精神、文化上极具女性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施叔青藉《香港的故事》描摹、衡定都市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书写了人们在欲望面前的种种表现。她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关系在现代都市中所发生的变化,揭示了机械文明和商业文明原理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现代日常生活的渗透。同时,她以两性关系为逻辑基础和透视点,揭示了物的力量对两性关系的覆盖,并在此基础上透视两性关系中女性自我意识的需求与来自生命本能的男女相互依赖关系之间的矛盾纠结。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她对西方文学的钟爱,使她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西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的小说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其思想主旨和叙事艺术方面。其小说主题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在视角和价值趋向上多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对于李清照的《词论》,后来的词论者一般认为她的词学理论与苏轼是相互对立的。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从李清照的苏学渊源、个人经历角度对《词论》进行分析,认为她的词论对苏轼的词作及理论有着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库万晓、木斋二位先生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刊登的《论文同诗中之“子平”为苏轼》一文中认为文同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而孔凡礼先生却提出了异议,他提出文同诗中的“苏子平秘丞”不是苏轼的文献依据,文章并论及了苏轼未作舒州团练副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