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在而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往往偏重从功利出发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便是艺术的必然。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渊源颇为深远,早在公元前11世纪古朝鲜之始,中国与朝鲜的先民之间就有着非常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到了统一三国时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有了猛进的发展。《新罗殊异传》就是在魏晋志怪小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并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中国的传奇小说《游仙窟》和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双女坟》为中心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影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志怪小说对朝鲜新罗统一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贾谊的《过秦论》以它那磅礴雄骏的言辞、映衬对比的技巧、波澜起伏的构思、凭史论政的方法在说理文中别具特色,尤其是通篇铺叙史实、结句论断、卒章显志的写法更为人称道。但是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关乎文章  相似文献   

4.
朱熹《四书集注》里,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形式上是朱熹从《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两句话推演出来的,实质上它是朱熹自己的认识论的核心.朱熹在《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处,注云:此谓知本这四个字是衍文.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因此,特地补写了一章他所认为的阙文,把它作为《大学》传的第五章独立起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小说史上,罗贯中无疑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不仅创作了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且还写出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等小说以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此外,《水浒传》的成书,至少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6.
《诗蠲》是民国时期焦琳研究《诗经》的一部著作.由于时代背景与作者自身的经历,《诗蠲》在尊《序》尊《传》的同时,又表现出疑《序》疑《传》的经学思想.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经学与文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经学与文学之间的互动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因而在民国平等、开放、自由的社会思想风气下,《诗蠲》不仅表现出浓郁的近代化思想,而且成为传统经学向近代诗经学转型过程中的有代表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部重要代表作品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 ,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表现在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而且表现在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新方志的编写与旧志有着本质的不同。新志却大都存在有两个问题:一是对新志人物传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在撰写人物传的方法论上对继承前人的成功经验借鉴不够。而《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志人物传的撰写在编写方法上并末论及。本文针对新志人物传的撰写问题,借鉴古人的成功经验,结合新志的特点,对新志人物传的撰写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对新志的纂修具启发和旁通之效。  相似文献   

10.
从“六经”的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两者存在分类方法、“小序”、“总序”的不同,相对于前代著述所作的创新工作也各有特点,而且,关于“六经”的记载也有差异。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本“格物致知”意义的缺乏,为后人留下了较大的诠释空间;汉字的多义性使得“格物致知”的意义生成呈现出多元的维度,在时间中展开为哲学史中诸家的诠释意义;诠释的前理解则是基于孔子的仁智合一、生知学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对《大学》的疏解面临依据经典和超出经典的情形。因此,经典的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经典本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经典和阅读者互动、生成新意的过程。经典解释应遵循“返本”和“开新”这两个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经典才具有永久的开放性,我们对经典的解释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新近发现于上海图书馆的《红楼梦》旧抄本,乃是一部百廿回“全抄”孤本。其底本早于程高木活字本及早期刻本,版本定位应在梦觉本与程甲本之间。它的发现, 不仅补上早期手抄本与后期刊印本之间的重要版本缺环,也为现存抄本的文字疏证及刻印本源流的理清打下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6.
学者解释《大学》,向来采用朱熹之说,认为《大学》是一篇教育学论文。实际上,《大学》通篇讲的是君王治国之道,此论可从四方面得以证实:其一,唐儒陆德明、孔颖达已发现《大学》主旨在于为政、治国;其二,从训诂学层面审视,朱熹之论不合《大学》文义;其三,《大学》所征引的文献均凸显君王治国之道这一主旨;其四,《大学》的内在逻辑—先后阐发了治国之前提与治国之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18.
汉时于文字训诂崇尚声训,《说文》虽是以据形析义为主,但若所训与重要史实、典制、礼俗、风尚有密切关联者,亦多辅之以声训,以揭示形析义训难以深达的文化底蕴。再者经典多通假用字,不明声训则难以达诂,故亦兼之以声训,以区别所训之字的本义、通假义和古今义。鉴于此,本文以“shu、爻、葬、豰、娭、pu、嗞、粗、死、差”十字例释之。  相似文献   

19.
Though rereading is a study method commonly used by students, theoretical disagreement exists regarding whether rereading a tex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retention of the text’s contents. In four experiments, 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rereading relative to a single reading in a context paralleling that faced b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Participants read educational texts (textbook chapters or a Scientific American article) under intentional learning instructions. Learning and memory were tested with educationally relevant summative assessments (multiple choice, short-answer questions, and text summaries). With only several exceptions, reread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erformance on the assessments. We also found tha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did not alter this pattern. It appears that when using ecologically valid materials such as a textbook chapter, immediate rereading may have little or no benefit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n educationally relevant summative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其非常独特的地位,儒家学者不仅改动<大学>经文,而且还作"格致"补传.<大学>改本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待经典特有的诠释方法,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哲学内在的义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