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围在讲台边,纷纷议论,“老师,我们今天学冷水和热水?”“老师,冷水中倒进热水会怎样?”……看着学生好奇的样子,我改变原来的引入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如果热水倒进冷水会怎样?”学生的问题受到重视,因而兴致很高,大胆进行猜测,有的说:“热水在冷水中会散开”有的说:“热水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说:“热水会变成温水”……他们急于想知道结  相似文献   

2.
把一袋冷水放在热水中会怎样?一袋热水放在冷水中会怎样?——是沉还是浮?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第一课时《冷水和热水》一课中的一个教学活动。【情境再现1】用自封袋装满了冷水(不留空气)放在热水中,沉下去了;再用自封袋装满了热水(不留空气)放在冷水中,浮起来了。学生通过一种新视  相似文献   

3.
《冷水与热水》一课,教材设计由三个活动组成: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期望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冷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不同的过程,同时探究出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后,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冷水与热水。基本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经历把水按冷热程度分成烫、热、温、冷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观察、探究冷水与热水的“热升冷降”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冷水与热水》一课,教材设计由三个活动组成: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期望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冷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不同的过程,同时探究出热水上浮  相似文献   

5.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第3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有一个对流实验(如图一),“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杯壁慢慢地加入一杯冷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冷水先沉到杯底,受热以后浮上来,这说明发生了对流。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巧妙,巧妙之处在于仅仅用了很简陋的仪器,就把对流实验现象很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但细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是依靠向下冲力沉下去的。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冷水与热水》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主题,由3个活动组成。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安排了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贯彻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观察、猜想、思考、讨论、实验过程中,亲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冷水和热水,学生们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所缺乏的是对现象蕴含的秘密进行科学探…  相似文献   

7.
一个公开教学活动上,我带着孩子们用非常简单的材料:两个杯、一些水,经历了一堂《热水与冷水》的科学课:师:现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倒啊?(讨论片刻)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一点。在第二只空杯中,拿热水倒得多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  相似文献   

8.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第3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有一个对流实验(如图一),“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杯壁慢慢地加入一杯冷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冷水先沉到杯底,受热以后浮上来,这说明发生了对流。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巧妙,巧妙之处在于仅仅用了很简陋的仪器,就把对流实验现象很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但细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是依靠向下冲力沉下去的。因为,我把一杯染色的热水沿的实验来证明对流,我总是感觉到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我们能否把对流实验设计得再周密一点,达到科学…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数理化》2005,(7):120-121
我看了本刊4月号《灌水乐园》的问题后,用热水(沸水)和冷水(4℃)做了实验,结果果然是热水先冻结,我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并上网搜索了有关网页,下面是我对这个现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老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相似文献   

11.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12.
董雪梅 《师道》2010,(3):26-27
科学课上讲冷水和热水有哪些不同时,我让学生进行推测,引发了如下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教学》2004,(12):48-49
项目名称:工具箱器材——冷水与热水的对流 器材介绍:冷水与热水的对流实验利用对流隔板、透明塑料杯、微量的食用色素等器材,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冷水下降、热水上升的对流与热交换的过程。实验器材简单可靠,方便学生操作,使用安全,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正给学生上《比一比》一课。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比身高,比年纪,比物体的轻重、软硬、长短,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积极性也很高。在比冷热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装在相同杯子里的两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请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比出两杯水冷热的不同。孩子们顿时唧唧喳喳讨论开了,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中,有一个“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在烧瓶内装满染红的水,用中间有细玻璃管的胶管塞紧瓶口,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在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上面的装置放入热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再将上面的装置放入冷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教学用书》中讲:“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放入冷水中,细玻璃管水柱下降。说明水有热冷缩的性质”。然而,我在上这节课前,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课的试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们知道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都设想水和空气也是这样,并设计了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在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许多同学都设计了用小气球封住空塑料瓶的瓶口,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放入热水中,小气球就会鼓起来。(如图1)放入冷水中,小气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图2)当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七实验小组的同学惊奇地向我反映,他们的小气球…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九年义务教材自然第九册《凝结》一课教学中,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因果关系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最终找出事物之间的变化原因和规律。自然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是观察实验BABCD运用了解谈话→事实→问题→或讨论分→A+C→之间→解释现象析D关系下面是我们的教学实践。1指导学生认识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师:出示三个相同的杯子:一个里面不装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装冷水。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上台观察,看三个杯子盖反面有什么不一样?生:装热水的…  相似文献   

18.
“热水变凉”一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一课。该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一杯热水在常温下降温的情况,发现其温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预测和收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a.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开始上课,我就出示了一只烧杯,在杯中倒进一些热水,等待三分钟。此间要求学生观察,并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在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后,我又注意让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在…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背景《怎样加快溶解》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由四个实验活动组成,即:“怎样使肥皂溶解得快”、“搅拌与不搅拌哪种溶解得快”、“热水与冷水哪个溶解得快”、“研细与不研细哪个溶解得快”。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活动中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探究,自行研讨,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与思维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搅拌与不搅拌哪个溶解得快”的对比实验活动,难点是在做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变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对…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5期第24页刊登的《水蒸气凝结实验设计》一文,我们认为这个实验比较直观,便于学生分组观察。但仔细分析这个实验的设计,发现原实验设计只能说明小水珠是由杯里的水蒸气变成的,但不能说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原设计见图1。对上述实验中的不足,我们提出改进意见,仅供商讨,方法如下。把玻璃钟罩上面的软木塞取出,换用较薄的蒸发皿(或半圆形铝皮盖或试管),在杯里加适量的热水,冷水(或冰)。改进后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这样改进后,学生可以清楚看到:门)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杯里的水蒸气是由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