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吴雪玉 《海外英语》2015,(9):190-19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向我来》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近年来的又一力作,其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反映着美国种族主义和经济压迫给华人带来的无法言说的伤痛和华人筑造自己精神家园的不懈努力。从这四位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华裔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方面分析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发自华裔女孩的三个声音,它们共同汇合成20世纪第二代美国华裔女性的成长历程、人生愿望的倾诉。这三方面包括:对女勇士原型的改写,华人女孩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驳与挑战,以及华裔女性向世界发出反种族歧视和其美国华裔身份认同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经典的哥特小说,它不仅体现了艾米莉对当时不公平社会的反叛,而且显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基于女性哥特理论,本文试图从其颠覆性的主题、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和封闭意象三方面分析女性哥特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揭示阐释艾米莉的女性意识及她对自由、平等和自我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邓瑶 《文教资料》2010,(15):20-22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即从女性哥特的元素:封闭空间。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女性疯癫三个方面,揭示在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作家建构自己的声音,寻求女性身份意识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曦 《考试周刊》2012,(6):24-25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在父权社会受到的禁锢。《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怪物这一形象与男权社会的代表弗兰肯斯坦的斗争,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同时,利用“封闭意象”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现实环境。女性哥特小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说明虚构和想象作为自传艺术表达的必要手段,解读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自传《女勇士》中的幻想及其功能。《女勇士》革新了传统自传书写的思维模式、写作技巧,融合了历史和虚构、现实与梦幻,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与想象中华人生活终将从最初的不协调到新文化身份上的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华裔和亚裔文学圈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美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其中一枝独秀,其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在评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关注。本文将采用前沿的创伤理论,结合身份这一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接骨师之女》为例,通过描写华裔美国女性在异乡栉风沐雨的生存状态和无法言说的内心伤痛,揭开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女性所经历的种种创伤,强调华裔美国女性摆脱创伤、重塑自我身份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通过对历史的大胆改写和杜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揭示历史实为叙事。历史叙事为个人提供了定位和参照,并参与到个体的主体身份构建中。通过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汤亭亭打破了美国历史对华人沉默和忽视的不公,突出了历史书写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2.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四对母女从矛盾冲突到沟通和解过程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和寻求的心路历程。笔者旨在以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浅析《喜福会》,讲述华裔妇女尽管遭遇来自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压迫,依然努力追求女性"自我"的权利和非殖民化道路,吸纳了民族文化和中国血统,建构具有女性"自我"特色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陈蔚 《英语辅导》2008,(5):142-145
本文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立场出发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进行重新解读。从哥特式诡异情境、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找以及分裂中的女性形象三个方面,揭示这部小说被忽略的深刻主题:即女作家通过女性哥特这种隐秘的写作方式表现男性压迫下的女性生活及其抗争。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以女性形象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华裔女性在面临白人统治的美国社会的多重压迫、身份被边缘化时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失语、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重构自我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通过身份重构这一过程来构建华裔女性勇士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7.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大量嫁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改写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希望靠此努力来改变美国白人对华裔根深蒂固的偏见。她从美国华裔作家的角度出发,从中国文化这一维度找到中美文化交融的切入点。史诗因其恢宏的叙述风格和严密的神话体系,经常被新兴民族在兴起阶段用来确立其民族身份和认同。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从当代美国华裔这一特殊的叙述角度出发,借助史诗表明其对建立华裔文化身份的重视和决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中国佬》对"镜花缘""鬼伴""关公情节"三个故事的改写,阐释《中国佬》与历史和文化的互文关系,指出"镜花缘"是华裔牺牲的预示,"鬼伴"是美国梦的破灭,"关公情节"则是华人的精神支柱。小说作者汤亭亭用文字使那些被历史压抑和淹没的华裔族集体得以重现,并用自己的手法质疑历史和主流记载的真相,借历史和神话故事构揭露历史之外的事实,为华人先辈们悲壮的英雄事迹和贡献做出证明。  相似文献   

19.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0.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