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欧阳修、苏轼、周必大、陆游四家集为例,首先确定其自编过程、传统承续和内在关联。然后与唐代韩、柳集比较,分析其中的文体分类编次情况,从而发现一些承传与变化。宋集将行政公文单列为《内制集》《外制集》。从先赋后诗改为先诗后赋,反映赋、诗地位的变化。题跋大兴于宋,分类也从杂文类中分离出来单独编目。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标志着跋文体在目录学意义上的独立。周必大《省斋文稿》首列"题跋"一目。陆游时代方大量使用《跋……》标题。宋四家集各种纪念文章的分类编目、标题名称、文章体例都趋于简明一致,韩集碑志文标题使用的许多别名不再出现。序、说、记、铭等文体更丰富更兴盛,皆单列目录。器物铭大兴于宋,名篇佳作迭出。  相似文献   

2.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6(3):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鷟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唐王墓,为一大型古墓群。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编修的《郾城县志》记载:"在县南二十里,连绵七十余家。"清末《郾城县记》又载:"县南二十五里有唐王冢","(召陵)寨西北百步许有古冢一,士人亦呼为唐王冢。"今考察,郾城县与西平县交界处,两县境内原有大型墓冢70余座,且为西南东北走向,即从郾城与西平交界处的宋集、前袁、杨店等村庄西南,经漯河市南郊的小铺,再东北过郾城县的召陵故城,连绵40余公里,以郾城境内前袁、杨店村南为最多。当地人根据墓冢走向,传为"七十二座唐王墓,拉拉扯扯到汴京"(汴京,即开封,在郾城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5.
《全宋文》作为两宋的文章总集,内容宏富,然而作家作品漏收情况也在所难免。学界对此多有补辑。陈公辅作为宋代著名谏官,其文章《全宋文》未见收录。通过相关典籍的搜检,蒐辑其佚文十一篇,以补《全宋文》之阙。  相似文献   

6.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7.
胡晓萌 《考试周刊》2010,(40):29-29
《文心雕龙》可谓中国文章学论著集大成者,研究《文心雕龙》,对汉语文章学话语的构建,必然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以《文心雕龙》为个案,对其言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下的自身特殊的文化传承与讨论对象基础进行分析可发掘其对现代汉语话语分析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怎么写,夏丏尊在《文章讲话》《文章作法》《文心》《国文百八课》《开明国文讲义》等著作或教材中,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学习国文的着眼点》等文章中,探讨不厌其详。可以说,在其写作教育思想体系中,这部分的思考,占据了半壁江山。关于怎么写的论述虽然浩繁,但择其要,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勉力求通,不忘求好"求通""求好"主要是从写作标准的角度来谈的。在夏丏尊看来,求通的标准可分为二:一为"明  相似文献   

9.
《颜氏家训·文章》篇文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氏家训》是北朝颜之推所作的家教训诫之书。其中《文章》篇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文学思想。如果我们全面地分析一下《文章》篇,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高明的文学见解和进步的美学思想.应该说,在文艺理论发达的南北朝时代,《文章》篇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文学理论较贫乏的北朝,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