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中国古代田园诗一般认为肇始于东晋的陶渊明,陶氏同时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实则继承了先秦《诗经》中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侧重农事题材和以《卫风·考》、《陈风·衡门》为代表的表现隐逸思想的两大诗歌系统。陶氏之后的田园诗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作品却偏重于隐逸。  相似文献   

2.
田园诗起源于魏晋,到唐为极盛,而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则以王雏为代表,其诗色彩清淡明丽,意境深远自然,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既概写雄奇壮丽的景物,又有细描自然的情态,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静的心态和闲适自足的情怀.王雏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一般的风景诗;二是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三是以描绘祖国山河为题材的山水诗.艺术上色泽明快,意境清幽澹远.  相似文献   

3.
对建国以来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主要从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的基本格局(整体研究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指出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整体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作家作品研究极不均衡;研究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等。  相似文献   

4.
唐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田园诗人和田园诗歌作品,他们在创作方式、创作风格和题材内容较前代都有很大的超越。唐代田园诗歌作品之所以繁荣的原因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另外,唐代田园诗的产生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唐代田园诗使田园、行旅和赠别以及故园之思相结合,从而使田园诗的表现内容越发地丰富。  相似文献   

5.
唐诗排行榜     
田园隐逸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之中,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村民、牧人、渔父等的生活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田园诗兴起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以高超的技艺开创了田园诗体。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田园诗出现了写作的高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经典的诗作。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传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山水田园派。田园诗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桃源"意象诗中有许多表达了隐逸主题。这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好及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些隐逸主题诗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创作内容丰富,以田园诗的成就最高。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表现隐逸的生活和思想,其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其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多有隐逸的经历,这一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隐逸使他们有更悠闲的生活,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大自然与人世,常能触动心思与灵感.促进他们的创作欲.从而促进他们更多地赋诗作文。另一方面,隐逸生活也影响到创作的题材.如更多地表现隐逸情趣和山水田园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田园诗中的隐逸意趣与先秦以来的隐逸思想一脉相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一种可游可居的田园之隐。隐居田园是田园诗人们在既不能改变官场黑暗又不愿放弃人格理想时的被迫选择。他们逃避官场,却并不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追求真诚纯朴的友情、亲情。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一贯实施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参政议政环境的相对宽松,文人士大夫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空前高涨,并形成一代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淑世士风.这种士风流被文学创作领域,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宋代田园诗中的隐逸情趣有所淡化.富有淑世精神的文人士大夫不肯轻言隐逸,即便退居亦非一味独善其身,而是表现出兼济天下的政治热情,其田园诗中遗落世累、忘情政治的隐逸情趣随之减少,而心忧天下、关怀民生的淑世精神时现;其次,宋代诗人的淑世情怀正深深契合了<诗经·豳风·七月>和中唐新乐府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他们合理继承了诗歌裨益于风俗教化的艺术功能,将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救济民疾的宗旨贯穿于田园诗的创作中,使作品突破了陶诗侧重抒写个人情感情趣的创作模式,对农民的劳作和生活进行了真实再现,尤其对民生疾苦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揭示,并寄予了真挚的关怀和同情,表现出鲜明的淑世精神,成为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宋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文化史上,隐逸之风颇盛,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表现出对隐逸这种独特生存方式的青睐。孟浩然便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终其一生隐逸的诗人,他的一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本文立足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对孟浩然的隐逸情结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唐代田园诗的产生有多种方式,远较唐前丰富。有的产生于隐居田园之时;有的产生于行旅途中;有的产生于赠别之际;有的产生于思念、回忆故乡之时。唐代田园诗所呈现出的多种产生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社会生活以及唐代士人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道教在唐代极盛,唐代隐士常与道教发生各种联系。本文就道教与隐逸的关系,探讨初盛唐隐士心态和隐逸现象的新变。进而透析当时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著名的隐士,他的隐逸思想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是一个另类,也正因为这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才被后世所赞扬。他的隐逸思想大多体现在其田园诗中。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他的田园诗文风平淡、清新、自然,揭露了当时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世俗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体现了他对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现存唐代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多为道士、僧人、隐者。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表达景仰之情及叙说友情,是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寻人不遇诗常有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也有丰富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元代隐逸山水画的纯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山水画在宋代几经挫折,产生了很多作品,但就其纯粹性而言,仍不及唐代,山水画中的隐逸文化略呈颓势。山水画在元代才摆脱颓势,完成了对唐代山水画的隐逸回归和升华,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永乐闲居,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长达三年,是诗人的思想的一个转折时期。诗人清理了自己少年至中年时期的思绪;体味了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和温馨的家居生活;诗风也为之一变,写下了不少的隐逸诗和田园诗。 李商隐的隐逸诗和田园诗,过去一直不受重视。研究者们只重点着眼于诗人的政治诗,爱情诗和抒情诗。造成这种受冷遇的原因一是因为这类诗数量不多,在其六百余首诗作中只不过二十余首,所占比例不大。二是因为这类诗界限难分,有的是抒怀诗中有隐逸的成份,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田园诗为历代读者及评论家所赞颂,其自然、平淡、质朴的独特风格也使他获得“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称号。然而,对于他的“金刚怒目”(鲁迅语)式诗歌,人们却忽视了,而正是这类诗,体现了他的“真意”,从这类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古代神话悲剧英雄的感召,激发他心底的抗争意识,加剧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以与其田园诗不同的形式表现了真情。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