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基点,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的睦邻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展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与此同时,在周边外交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以双边和多边为基本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60年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先后实行了"一边倒""、一条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多边外交事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外交格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关注周边国家的外交动向,对有效开展中国的周边外交大有裨益。近些年,印韩两国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双边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与两国战略共识的取得以及利益的趋同密切相关。经济上共赢成为推动印韩关系发展的主动力;战略上的共识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民用核合作是个双赢策略,也是双边发展的潜力股。两国可以在很多领域实现互补,两国关系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核心提示:在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06年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中国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这四大领域取得了全面进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14年的中国外交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观念,为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还全方位拓展外交实践,积极推动与大国关系的发展,打造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场外交"和国际责任等方面,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核心提示:在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在2006年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中国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这四大领域取得了全面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领域处于首要的地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对外政策也日趋成熟和灵活。当前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边界问题的解决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为顺利开展周边外交提供了机遇。受地缘政治、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大国关系的影响,目前情况下周边外交既存在机遇也存在着挑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外交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革命外交到和平外交的转变过程,在党际交往的对象上由与一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发展到与多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在交往的内容上从侧重于政治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政党格局的多样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以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通过对话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和磋商重大国际问题,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多边接触与合作等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政党外交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泽芝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7):15-18,24
自印度"东向政策"制定、实施以来,印度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印度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和外交产生影响。中国应积极客观地看待这种关系,趋利避害、把握机遇,利用中印关系中的东盟因素推动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基础上,国家经济联系尤其是国际金融关系也逐步迈上了国际舞台,金融外交成为国家交往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兴起,构成了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外交的形态.随着金融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会更加深入地介入金融全球化,而未来中国的金融外交只会更加积极,内容也将会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饶银华 《襄樊学院学报》2004,25(6):38-41,49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新的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多边外交日趋活跃,外交理论不断创新,我国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明显,能否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周边地区;解决中国石油安全保障的思路,须从周边环境着手;中国应通过外交努力,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石油合作,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寻求稳定的油源和开发新的运输通道。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以来,欧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其政治领域的一体化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作为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关键性政策领域有着其重要的作用。从欧共体外交政策行动到欧洲政治合作,再到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正式确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和法理基础呈现出现鲜明的渐进性特征。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而对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而言,政府间主义更为贴切、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美外交的成功,较集中体现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与美安全合作和经贸等关系;在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中妥善处理台湾和人权等障碍问题。中国外交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外交理论的成熟,即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的依据;坚持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坚持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伙伴关系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依据冷战后的外交战略目标及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与不同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建立了形式不同的伙伴关系,或明确宣告中国与他方就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已达成共识。伙伴关系外交是以合作为目的的新型外交,伙伴间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它不针对第三者。它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并对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亚地缘政治形势主要有三大变化:俄美在中亚再次出现协调一致的情况;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达到历史最高点;中亚国家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0年中亚五国各自寻求加强与大国、特别是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平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在对俄方向上继续维持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对华关系上,中亚五国积极发展双边经济合作,寻求中国的经济支持.大部分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文章聚焦于2010年中亚五国外交,通过分析中亚地缘政治形势以及中亚五国外交的变化,旨在探寻中亚五国外交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对2011年中亚五国外交的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人文外交"这一外交领域的新概念入手,追溯了其产生发展的历程,并诠释了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人文外交"的新路径:积极开展最广泛的人民外交,拓展外交的具体领域,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和中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在中国的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外交关注的重点地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现有安全合作框架中起着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安全合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未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亚安全合作的推进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安全合作的前景受到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中国应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推动建立地区成员广泛认同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 ,中国的睦邻外交呈现出三大特点 ,即高层交往密切 ,双边关系活跃 ;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安全对话与经济合作 ,努力探索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沉着应对邻国变局 ,热心维护周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睦邻政策打造了中国和平与合作的大国品格 ,改善了我国的战略安全环境 ,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为我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新世纪 ,我国在睦邻外交方面要继续深化合作、突出重点、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中国外交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在给中国发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带来挑战。面对全球化给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我国应有相应的外交策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改造国际体系;加强区域经济和安全合作;睦邻外交与全方位外交并举,以防范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