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案例】课题:“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学生有多种猜测,教师请两个学生上台做“倒沙”实验,验证的结果学生发现它们的体积一样大,不禁产生了困惑:为什么底面积不同、高也不相同的两个圆锥体积会一样?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做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底面积相等、高不等的两个圆锥,高相等、底面积不等的两个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锥,高大的体积大;高相等的两个…  相似文献   

2.
正一、课前分析与思考"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测,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最后用数学式子表示实验结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的编排,意在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而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积累探索的经验,培养学习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其中对“可能性”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然后猜测.进而验证结论,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教给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方法策略:实践——猜测——验证。教学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大众数学的内涵和实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和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在小学课本上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容易做,但是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每当我讲这一内容时,尽管做了实验演示,学生还是常常只注意“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而忽视其中的“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使学生重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今年在讲“圆锥的体积”这—节时,我重新设计了这个试验,使这一课上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两个圆锥(其中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圆锥的2倍,而另一个圆锥的高是前一个圆锥的2倍),让学生猜测:哪一个圆锥的体积大?  相似文献   

8.
1 在操作中获知  传统教学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在教学中加强操作 ,就能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终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把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拿出来 ,然后把准备的沙土、大米、水等装入圆锥中 ,进行实验 ,认真观察 ,并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小组讨论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谁的体积大 ?大多少 ?能否根据已学的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 ?学生通过反复操作 ,归纳出公式 ,自己获得了新的知识。2 在操作中明理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生“怎样做” ,而…  相似文献   

9.
圆锥的体积     
郭卫星 《河北教育》2004,(10):36-36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相似文献   

10.
耒阳县城关小学李老师的“圆锥体积”试验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主要特点是教师能遵循学生认识规律,较好地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辩证地统一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一、联系出活实际认识新概念为让学生认识“圆锥体”这一新概念,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1) 启发联想——教师出示一圆锥形物体(陀螺),问:这是什么?在你们熟知的物体  相似文献   

11.
“圆锥的体积”是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掌握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题”。在圆锥体积公式(V=1/3Sh)中,高h是充分且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圆锥高的认识就是这节课教学难点了。圆锥高的定义是“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这个定义完全揭示圆锥高的本质属性,表面看直观易懂,但对以归纳方法为主去学习数学概念的小学生来说,接受并理解这个定义是有困难的。其原因:一是圆锥的高能否观察到,只有观察到才能确信高的存在,二是高既然是以圆  相似文献   

12.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教学实践,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信息技术教师所任同年级的班级较多。在一次教学“演示文稿”的课上,我利用这一特点,对不同的班级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示范讲解一操作验证一拓展应用”三段式教学方式;另一种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试”,让学生在主动尝试、大胆猜测、积极反思的活动中,获取感性认知。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它对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形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自己去探索、分析和归纳,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往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比较注重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者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以此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本不是主动的探究发现者,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圆锥的体积”一课设计就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学习。具体体现了…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笔者有幸在同一天听了两节《圆锥的体积》课堂教学。课后同做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沟通,与30余位小学数学教师就两节课进行了为期半天的教学评析活动。事后,仍念念不忘,思之虑之,颇多感悟。一、目标定位分析[A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B教学]合理、有效、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推理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能解决现…  相似文献   

16.
一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采用“在教圆锥的认识阶段侧重于教师指导,在教圆锥体积阶段侧重于学生发现”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授前,教师出示以下两组口算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2厘米;d=2分米;c=18.84米。 (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①底面圆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  相似文献   

17.
“鸡兔同笼”问题,(见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尝试与猜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假设,计算、验证,在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1.设计问题,让学生认识“鸡兔同笼”问题的特点,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奠定基础。课始让学生填空“:在一个饲养笼里,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四省市编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例1。教学目标:①能说出圆锥的特征,识别圆锥形的物体;②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能指出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③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先出示圆柱教具提问: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再出示圆锥教具让学生判断:这是圆柱体吗?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圆锥体”。(板书课题) [评析:复习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征对圆锥作出判断,在学生渴望知道圆锥这一名称时,教师揭示课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另外,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时竟然毫不费力,在学生简单测量后就直接提出猜想:圆锥体积只有圆柱的1/3。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教师让学生用倒水和倒砂的方法进行合作实验,结果正如猜测一样。显而易见,学生看似经历了"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自主探究过程,但教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课堂缺乏动态生成。在静态的数学知识背景下,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学生似乎成  相似文献   

20.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实验教材中的一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的教学 ,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 ,然后猜测 ,进而验证结论 ,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 ,教给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方法策略 :实践———猜测———验证。教学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大众数学的内涵和实质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实践活动 (激趣、引入概率现象 )   1 活动一①说一说 :出示“守株待兔”画面。“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成语故事 ?这个种田人守到兔子了吗 ?”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看 ,兔子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