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开拓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符合"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双创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融合,打造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了电气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作为,适应"三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从深化传统工科专业内涵改革和创办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新工科"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具有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培养"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创新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现代化人才培养重要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以现代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以面向未来汽车工程师能力为导向,重点构建递进式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及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体系。搭建“三创融合”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得以驱动贯通。  相似文献   

5.
浙江大学新工科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始于2016年设立的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此项教学改革推动了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构建了智能机器人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依托荣誉学院建设新工科的新模式,是浙江大学作为工科优势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己任,率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工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工程教育以面向社会生产活动培养人才为根本特征,加快发展新经济必须建设发展"新工科",健全新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体系,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本文针对新工科形势下学校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7.
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对于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作用,工科数学基地建设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与新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应更加重视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应主动融入"新工科"发展行动,把握"新工科"发展对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建设理念,引领基地在"新工科"建设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学化、计算思维与学科融合能力,更好发挥数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工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是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达成"新工科"建设共识,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构建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地方高校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应用能力不足、适应性差等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与发展,从供给侧角度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工科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和适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标准内容的调整,使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面临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挑战。同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也对高职院校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时代工科类专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遵循提质培优的四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坚持“区域产业需求”导向、“教学标准引领”导向、“实践育人攻坚”导向和“创新特色发展”导向,并基于此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了高职新工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工科教育供给侧面临巨大挑战,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人才标准等亟待改革。基于与本科新工科教育的路径对比,结合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的特色,可以推进高职院校新工科教育供给侧的如下改革:立足地区产业发展,推进以专业链(群)与新工科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改革,以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的课程与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以知识链与技术链精准对接的学生专业技能叠加改革,以专业交叉融合为目标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文科"改革。  相似文献   

12.
以知识密集、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匹配与着眼于"课程"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有四种逻辑样态,即"分析预测""需求引领""主动跟进"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面向新工业改革与发展,新经济新技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新工科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等维度出发,基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从“基本、提升、创新”三个阶段,构建了具有逻辑性、体系化的“三阶四维”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矩阵。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实践了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能力培养顶层设计、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核心、四个层面、八项举措”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全覆盖的“四维四元”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产出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以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为本体使命。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互通互构,基于三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目的指向、内容组织、情境方式和主体构成等逻辑链及其应用导向性、多学科性、问题实践性和多元协同性等转型特征,型构了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两类人才培养范式的要素差异。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推进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变迁,遵循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及工程科技应用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实现目标定位从知识整全到能力卓越、内容结构从单一学科体系到跨/多学科交融、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线到学做贯通、参与主体从产教分离到多方协同的逻辑转向。为此,需立足工程本位,以卓越质量观统整新工科人才的多元结构与复合能力塑造;开放学科边界,基于跨学科建制创新新工科交叉融合育人体系;创建学习范式,实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工科教学共同体模式;深化协同育人,耦合内外需求与资源平台以增强新工科人才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文章拟从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出发,从合理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和实施"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新工科"是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老动能持续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造升级的新需求而提议的国家工程教育发展目标.在工程教育整体架构下探讨"新工科"理论蕴涵与主要特性,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工程教育框架与"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不适性等瓶颈,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借助行业讯息融合、工程理念科学化、专业结构改造、产教融合培育、治理体制提升与优势资源竞争,实现和地方经济形态相吻合的"亲行业""注技能""重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加深,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3+2"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加强开展中外合作,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促进"3+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遵循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中外合作"3+2"新型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优秀平台,我们首先要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等,以便于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的新型人才。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3+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3+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从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计算机大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秉承成果导向教学理念,采用"穿透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竞赛驱动的"四类型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群组成特性、实践案例模块化构成、金课建设标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特性的竞赛类实践课程,使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共同服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模块化案例实践教学为课程灵魂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课程形式和案例内容的建设标准,提升了计算机大类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述了多维度构建的“3333”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