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小说中从“个体”到“群体”的死亡描写体现出他的现代死亡意识的逐步形成和深化,是他的“生命”意识中抗争精神的高场。  相似文献   

3.
死亡意象遍布鲁迅中期作品,国民对他人“死亡”的态度,同时折射出自己的生存态度和生命态度。在生死不明的暧昧状态中,中国民众是糊涂地死,愚昧懵懂地生。鲁迅由个体生命死亡的主题延伸出对民族存亡种族命运的深深关注、忧虑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重要代表作。生命意识和死亡情结,是海明威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的诗意所在,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在海明威的死亡观中,他认为死亡是人类永远也无法逃避的事实以及死亡是人类逃避各种不幸的手段。海明威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不断地表述了他的这两个观点。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映射。  相似文献   

5.
死亡意识     
一 "死亡意识"作为一个名词,它只是一种能指,指的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的普遍意识,它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死亡意识"的所指则是丰富多样的,也难以有一个固定的内涵,它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每个不同的个体基于自己的主体情况都有不同的死亡意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个人之间也决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8.
汪泽 《宜宾学院学报》2015,(1):41-47,53
汉乐府民歌呈现出鲜明的死亡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直面死亡"层面包括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挣扎、战争摧残下的忧殇情怀和精神苦闷中的死亡反抗;"认知死亡"层面反映了对生命有限、祸福无常的恐惧无奈;"超越死亡"层面归纳出面对生命忧患求仙、行乐和进取三种态度。咏唱死亡反映出歌者思考生存境况、生命本质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小说创作是他阐述女性思想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其对女性形象刻画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农村妇女形象,一是知识女性形象。鲁迅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评论.从而概括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思想主题:首先.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其次.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再次,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这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三个基本思想主题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并且对于死亡富于哲学思考的作家。无论在他的生平还是创作方面,都涉及到他的死亡意识。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他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其死亡意识的内涵,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海明威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拜伦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死亡、生存、生命价值等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行了阐释,以其独特的见解及其实践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拜伦的生命意识是我们解读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作为当代的西西弗斯,敢于直面荒谬和死亡。死亡是他作品的唯一主题,勇气,则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中去挖掘其死亡意识的独特性,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拜伦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死亡、生存、生命价值等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行了阐释,以其独特的见解及其实践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拜伦的生命意识是我们解读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5.
刘平勇中篇小说集《天堂邂逅》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在这部集子中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关怀,作家借助对死亡的呈现,来思索深层次的复杂人性,生命价值,社会问题等,表现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体生命深沉的凝视。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是研究死亡哲学的日本作家,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有浓厚的死亡气息渗透于其中。村上春树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着重于研究死亡意象,源自于日本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崇拜。关于死亡这些的研究,村上春树在意识深处受到西方文学思想的启发,在其研究领域中实现了死亡思想的碰撞,从中挖掘出生命的意义。本论文针对村上春树的作品以分析,从中提炼死亡意向,对于死亡视角下的生命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作为当代的西西弗斯,地直面荒廖和死亡,死亡是他作品的唯一主题,勇气,则是他荣获诺贝尔学奖的主要原因,本试图从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中去挖掘其死亡意识的独立特性,肉而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纵观简媜散文,生命性一直是贯穿简媜散文的精魂之所在,然而简媜散文生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死亡意识为观照,死亡是促使简媜走上创作道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然而,简媜散文中呈现的死亡意识不但没有消磨其散文的生命力度,相反,在其试图超越死亡意识的过程中,更显其生命意识。生的存在因为死才有意义,生与死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二元世界观。死亡意识如同一个隐匿的幽灵时常在简媜的散文中显现,如在其散文创作中,多以黑色为色调,多喜欢用带有“鬼气”死亡意象的形容词句,但简媜内心向上的生命力度使其以己微弱之躯超越死亡,并最终能够超越死亡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