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者具备从事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教育的革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意向,促使其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创业成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应集合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引导,搭建发展平台,群策群力,争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活动方式。美国从高校到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它引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以深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出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实行"五个结合",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跨学科、跨年级合作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创业教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理论不够成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而处于发展阶段。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制定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其次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并要开展多种创业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新常态下,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已成为当前地方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美国作为世界上创业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已经构建起政府、高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态教育系统,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及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围绕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主题,总结并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旨在对我国地方高校创业与生态教育系统的构建以应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经验,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丰富第二课堂,举办各类创业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有力支撑,促进创业转化等五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生创业得益于其较为完备的支持政策体系。美国既鼓励与扶持校外小企业,也支持高校师生的创业教育。美国高校的创业支持政策包括:制定教师休假创业、校外"五分之一原则"、学生创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创设创业教育机构、培育创业师资队伍、开设多样化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我国应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完善创业规章制度,落实和优化创业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通过探讨和构建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高校引导、企业深度介入、学生受益"三方共赢的结果。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施项目教学法,突出"亲产业"的教育思想和特色,构建政府、社会、高校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必然要求社会、高校、政府三者成为其发展主体,发挥各自的主体功能,以科学的功能体系保障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功能定位,发现美国"社会主导、高校主动、政府协调"的协同化模式使高校创业教育在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合力推动下获得良性发展.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政府主导、高校被动、社会旁观"的政府孤立主体主导特点,未能发挥高校、社会应有的主体功能,该特点使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合力、功能效果不佳.借鉴美国经验,实现社会由"边缘旁观"向"核心引领"的效力提升、高校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推进"的功能优化、政府由"全面主导"向"宏观引导"的职能转变,应是未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功能定位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营离不开系统、完善的支持体系。高校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主体,政府和企业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只有高校、政府及企业形成合力,建立高校、政府及企业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师资支持、实践平台支持、产学合作支持"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是由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复杂性决定的。美国高校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活动、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训练不充分、教学与考核方法陈旧落后等诸多问题,提出整合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基于"互联网+"及创业竞赛平台,科学设计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IT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金融知识教育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和概率,对缓解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积极作用,在"双创"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创业金融教育。调研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金融教育现状,发现当前金融教育普及度不高,但大学生创业意向者对创业融资、风险把控等方面金融教育需求强烈。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应相互协作,制定金融教育战略规划、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创新教育开展方式,构建促进大学创业的金融教育体系和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从高校目标、政府责任、社会功能等不同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定位,并明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努力方向: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校政企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高校创业教育高度重视,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但是,客观上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存在创业教育体系还比较封闭孤立、高校的主导作用还未充分实现、政府的政策保障职能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的支持职能未能全面发挥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完善、成熟的教育体系,充分实现高校的主导作用,优化政府的政策保障作用,全面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共同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是美国开展创新创业的关键词。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政策的刺激及浓郁的创业文化是美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力。美国高校打造了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师资与服务体系。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理念落后、课程"两张皮"、师资薄弱及服务体系封闭等问题。因此,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应树立基于系统思维的科学创新创业理念,构建基于跨学科的浸入式创业深度学习微情境,打造基于资源整合的"全链条"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基于遴选机制的精干创业教学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树立高校创业教育新理念、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体制、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拓展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培育高校创业教育新环境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加快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价值取向,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平台搭建和外部环境营造,努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创业教育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实施创业教育,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和学生个体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高校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可以从结合教学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适时开展创业方案设计和答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校内外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文化环境、社会支撑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美国的文化传统,强大的组织和资金支持系统,有利于科学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形成。借鉴美国经验,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构建政府主导、高校推进、社会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是我们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