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受文以载道、骈文失语传统和清初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处于低潮。其中,康熙时期的骈文理论代表了清代前期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反驳古文家对骈文浮华淫靡、内容空洞的批评,张扬骈文有助于实用、具有与古文并列的文体地位;对陈维崧、吴绮和章藻功等代表作家加以评价,具有迥异于前代的理论自觉意识;继承、发展晚明重应酬性四六交际功能,编辑四六选本,揭橥骈文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理论自立意识。这些为乾嘉骈文复兴和理论创新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晚清乃至清代骈文名家。他既注意到骈文发展的时代性差异,指出清代骈文家效法的对象有汉魏体、晋宋体、齐梁至初唐体、中晚唐体、北宋体五类,其中朴雅遒逸的晋宋体最受时人推崇,而唐体、宋体则备受冷落;又认为骈、散两体本不能截然分开,中唐以后才分为两体,然其实则一,古文重“实”,骈文重“雅”;还对清代代表性的骈文家,如陈维崧、汪中、洪亮吉等加以点评。与理论上推崇晋宋体骈文不同,他整体上反感六朝的道衰文弊,转而学习博大昌明、典雅富丽的宋四六与盛唐张说、苏颋的庙堂骈体。他的骈文与政治、仕途关系紧密。体国经野,润色鸿业,表彰忠义,宣扬教化为其骈文的主要内容;淹贯经史,用事雅切,对偶工整,文气流畅为其骈文的突出特征。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李鸿章、冯子材等重要人物都体现在其骈文书写中。同时,他通过创办书院,培养学生的辞章(包括骈文才能),为晚清骈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观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骈文于刘宋时期,首开大量用典之风,这在骈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颜延之、鲍照,是这时期骈文大量用典的杰出代表,而谢灵运、谢庄等人,则相对较少.骈文用典,自此愈演愈烈,至于梁陈,则几于句句用典.骈文于刘宋开始大量用典,究其原因,乃是受了这一时期博学风气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竞相在骈文中展现自身的博闻广识,广泛地征引各类知识,导致了刘宋骈文的用典之繁.  相似文献   

7.
对建国以来的 11本骈文选本作一全面地回顾 ,评析其在选文、骈文概念等方面的得失 ,指出建国以来的骈文选本在普及性和研究性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重新的评价。同时 ,就骈文选本的发展提出了普及性、资料性和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8.
胡天游为清中叶骈文大家,其文于雍正及乾隆初独领风骚。本文从胡天游之性情出发,对其骈文作一系统研究,指出其骈文具有遒劲、雄奇、涩险的特点,实开乾嘉诸子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清代骈文创作甚为兴盛,然而,如何看待清人骈文重又繁兴之现实?形成这种繁兴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对一些骈文名家之创作又该如何评价?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10.
三十六体骈文继中唐骈文散化之后,重新回归六朝风调.集六朝骈文和唐骈之所长,在华美的形式之下,多了几分自然圆融、灵动之气.精工典丽、情韵并美,行文流畅,富于变化,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在广西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但实际上,桐城派与广西的最早接触,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他就是雍乾时期广西武宣人陈仁。陈仁从游方苞十年,受方苞古文思想影响,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和论文以辨体为先的思想。其古文以文气雄伟著称。陈仁虽未能掀起广西学习桐城古文的风气,但他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结合清初以来广西古文创作经世实用的文风,形成自己的特色,为清代广西古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为桐城派在广西的兴盛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代常州府是有清一代江南骈文重镇,而董基诚、董祐诚就是其中两位成就斐然的名家。由董基诚刊刻于道光十四年的《合刻栘华馆骈体文》4卷,是"二董"骈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研究发现,"二董"骈文写景清隽、抒情沉郁、议论精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风格上,其远承汉魏六朝,近习洪亮吉、刘嗣绾等常州骈体名家,而且承中有创,自成一种"儁不害窕,缛而有则"或说"绮隽"之风格。就文学史地位而言,"二董"在同时可与方履篯颉颃并驾,而上可追洪亮吉、孙星衍、刘嗣绾,称得上是常州骈文名家,在清代骈文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骈林双子星。  相似文献   

14.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出于总结前代化遗产的现实需要,在学领域,无论初盛唐的骈家还是中唐古运动的先驱都能从政教作用出发反思前代创作经验。随着古的形成,骈从普遍的章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章体制,在此过程中,古家及其先驱又对作为一般章形态的骈偶体制加以批判。这两种批评潮流都促进了骈批评从一般章学向专门体学的转型。而唐人对本朝骈的批评因具有重视政教体的倾向,与宋代作为专门体学的四六批评已有相通之处。因此唐代骈批判呈现出破中有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对十年来的骈文研究作一综述,指出在骈文史、骈文批评史、骈文与其他文体相互影响及其他的研究情况,并对各种骈文研究资料的整理作一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17.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当代散文的创作领域里,陈霁无疑是富有代表意味的散文作家之一,他以一种别开生面的现代思想、灵魂脉动、宽广视野、创作倾向、人文观照、美学辐射和富于新颖情感内质的散文文本实践,为我们显扬出一个当代散文作家的美学思想、精神关怀、人文意向、诗意灵魂,也由此铸就了他的创作个性和散文风格。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思想层面和艺术维度两个方面予以切入,探究涵蕴在他散文文本中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