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一只质地均匀的蛋糕,要把它分给n个人,是否存在着一种方法能把这只蛋糕分得人人都心满意足呢?这相当于在问:是否存在一种方法,使得这n个人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得的这部分是各人所得中最为理想的部分?这个问题,还可叙述的更深入一些(也更绕口一些):是否存在一种"将蛋糕切分成n个部分,并且使得参与分蛋糕的n个人中的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分配到的蛋糕是所切分成的n个部分中的哪一个部分’的态度是毫不在乎的"的方法?如果存在这样的方法,我们把其中的分配称为n人无妒忌分配,把导致这种分配的程序称为n人无妒忌协议.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并无异议。但由于人们对“特殊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艺术的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审美特征说的对立。笔者认为审美性是对艺术特征的深层把握,它比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更具有规范性和目的性的意义。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性?审美性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属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物质形式和社会——人的内容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对  相似文献   

3.
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它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而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路.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审美是人类最朴实最原本的情感需要之一,这种需要以感性美和形式美为基础,不需要任何的夸张和抽象。本文结合笔者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审美体验,略论"音乐的感性美与形式美比其他审美因素更接近人的音乐审美本质"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中小学教育可概括为一种偏重知识型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一时要克服这种现状不可能,故从已经成人的大学生身上寻找有限的解决之路也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知识追求有很大的功利考虑,要抵御这种浮躁的心态从审美入手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审美教育不同于艺术教育,它有更丰富的特性,就现状而言,增加"无"的教育无疑是作为审美教育这个思路上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为核心构建学校教育活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这一概念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人主义精神,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一个立场宣示,还是一个社会发展意义上的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根“主轴”。从这一意义上说,所有的行业都是服务业,因为把服务引入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是使受教育对象具备有用性与审美性的内容和使这种有用性与审美性得以更好实现的内容。为此,教育服务要与教育消费全面接触.构建教育服务内容体系和自我持续调整运行机制.并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7.
“意象”一词,在文艺学中多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是一种可以表现抽象观念或审美理想的对象,同时又是具有高度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对象。然而,“意象”作为一个有着古老起源的审美范畴有其固有的模糊性,当其进入审美接受时,这种模糊性便突显出来。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甚至可能增强了审美接受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理上把这种模糊性的来由、性质和特征解说清楚,就更能理解它那种高度整合、异质同构的审美效果。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美术欣赏,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立起来,我们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使其走进生活,从泥土中获得营养,促使其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根雕是一门技能性很强也需要较强想象力的实践性课程,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审美上的冲击力,更是培养人耐心、细心、恒心等优良品质的好途径。实践活动课的整体性特点要求对任何主题有探究,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相融,而根雕正具备了这些整合和相融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中常常能够发现审美可以引起悲伤,而且不需要转化为愉悦,悲伤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在审美中所激发的悲伤,首先是非功利性的,不是具体的肉身痛苦,不源自对象以其实存对我们生命的伤害;其次这种悲伤是纯粹的,是凭借我们内心的感受而直接发生的,无目的性,非概念性,无关乎价值判断;这种悲伤也具有一种绝对性,它是无缘由的,无条件的,却又是普遍的,甚至具有一种形而上学性。这种无功利的、纯粹的、绝对的悲伤,可以称之为"自由悲伤",从而与康德推导出的"自由愉悦"相对。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归宿。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审美价值包含着强智、敦品、立美等三维基质性审美健化要素,具有智力健化、道德健化和审美健化的社会功能,在塑人铸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文学创作应该是一项个性化的严肃的社会事业,负有神圣的社会责任,不能以自我渲泄、自我实现作为价值取向的目标。作家只有把自我需要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把个性创造与造福社会相结合,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相联系,才能创造并实现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宽 《现代语文》2009,(8):30-32
人是“‘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按照通常的说法,社会交往是现代人的五大基本需要之一,并且交往需要是其中最广泛、最复杂的需要。而作为人际交往主要于段和上要内容的口语交际,更不仅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之必需,而且是精神生活(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个支柱。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活动,其教与学的行为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助的过程。任何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促进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结成特定的群体。根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人具有生存、活动、交往、发展和成就的基本需求,交往和归属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学生在学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需要相互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张忠华 《学语文》2009,(4):40-41
审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索,在审美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转化,一种再创造。也就是把生活原型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种转化不是机械的加工,而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这就要求艺术家有一个艺术视点,即一个省视生活审美转化的立足点。一个作家不能说他只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去表现什么,抒发什么,寄托什么。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说,音乐的审美价值就是指作为一种音乐本体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基本的音乐特点.文化价值强调的是这种音乐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联系程度,社会价值侧重的是这种音乐的受群众出于自己的兴趣对它的喜爱程度.这说明音乐价值的大小需要一个综合的天平来衡量.而不能以单一的听众数量标准来看待.  相似文献   

15.
形状作文     
作文,单看这两个字就不难想到:作文,作文,无“作”不成“文”。这就体现了作文不真实的一面。所以这篇文章,读者不应完全相信。作文它总的分类,应该有三种。第一种是圆形作文,第二种是三角形作文,第三种是方形作文。圆形作文首先,我介绍一下圆形的作文。这种作文是最没限制的作文,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能力,是一种着重于体现能力的作文。这种作文不需要极高的文学造诣,它需要的是人的想法,这种作文让人看起来是最舒服的,同时也让作者最舒服。三角形文三角形作文是一种极具尖锐性的文章,它同圆形文章略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来体现一个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 ,也称沟通。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把它引入教育心理学 ,为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联系过程。由于人际交往具有直接性、对称性和易反馈性 ,所以它是人与人联系的最重要的途径。这里主要就学校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谈自己的看法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又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舞台。学校中人际交往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纽带 ,它把学生结合为团体 ,并使团体内的共同活动得以进行 ,团体内的一切心理现象 (如舆论、风气、时间、集体态度等 )也是在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 ,而且是贯…  相似文献   

17.
究竟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审美对象?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应具备哪些足可揭示自身特殊性质的规定性?这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国内美学界尚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已有研究者把对审美对象的看法概括为两种:一种认为,审美对象即审美态度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要能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就行。另一种认为,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有别,它必须具有某些能直接诉诸感官的特质,换句话说,是所谓“审美特质”决定审美对象。①对于这两种观点和理论,我都不能赞同。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不是外在地把知识教给你,而是一种对话,是心灵的微妙接触,“既然对话是接触,在接触中,对话双方的联合反思和行动是针对待改造和待人性化的世界,因此,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有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更不是那些既不投身于命名世界,也不追求真理,但却把自己的真理加强于人的一场充满敌意的论战。”(保罗·弗来雷)其实,学校教研也是一种对话。  相似文献   

19.
<正>魅力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个人的魅力来自于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高深的学识、优雅的举止,同时也是个人内在气质的一种自然流露。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教育家,无一不是有魅力的教师。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是培养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园  相似文献   

20.
一、充分认识培养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一本名为《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书中首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首次把人际交往智能纳入了智力的范畴。有人说“成功=30%知识+70%人脉”,更有人说“人际关系与人力技能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因为人的生命永远不孤立,我们和所有的东西都会发生关系,而生命中最主要的也就是这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既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